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思南县许家坝村村委会主任廖太松挥动重锤砸向了自家的一间菜油加工坊,随着楼房倒塌,扬起了漫天灰尘。这间房子挡住了当时正在修建的通村道路。

菜油加工坊虽然只有40平方米,却是廖太松和家人一砖一瓦亲手建起来的,而且每年给他家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对于这间陪伴了全家多年的菜油加工坊,廖太松是有感情的。“这间房子虽然不大,可我们一家人白天黑夜地在这里劳作,赚到了我们致富的第一笔钱。说实话,我真不忍心下手。可我是村委会主任,如果自己不先拆,怎么去动员人家拆?”拆房那天,廖太松家里的女人都不敢来看。
廖太松带头先拆了自己的房子,邻居们也纷纷跟着拆。这些自愿拆围墙的农民还主动帮助拆迁工作人员做一些思想不通的邻居的工作。廖太松说:“修我们家门口的路,得益最多的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不支持!一开始强烈反对拆屋子的几户村民,在大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之后,他们拆得比我们还快呢”。
很快,近10公里的通村路如今已经将村子和外面的大路和市场连接上了。廖太松看准商机将自家在通村公路边上的几间房改成了面条加工场,一年加工面条40万公斤,年收入15万元。10月20日,记者在他家的面条加工厂看到,加工好的面条不断被搬运到门口一辆新皮卡车上。装满了后,廖太松发动汽车,车子沿着新修的公路向前急驰,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视线中,面条将被送到县城的销售点。
养猪比外出打工找钱
思南县枫香坝村村民胡喜一直在广东打工,好点的年景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

媳妇去年打电话告诉胡喜,村里的路修好了。胡喜当即决定回家投身养殖业。说干就干,回家后的胡喜花了4000多元,买了第一批20头猪苗,开始了养殖生态猪之路。胡喜的养猪经与众不同,猪要睡好、要安静。记者进养猪场,先在消毒间对衣服进行紫外线杀菌,再穿上备好的胶鞋,不能大声说话以免惊扰怀孕的母猪。胡喜在猪饲料里放一些自制的玉米渣饼一起煮,猪吃得特别欢。胡喜说,两头以上的母猪不要关在一个圈里,每次吃料都会引起强烈的冲撞,母猪混群易打斗而波及肚子里的小猪,引起流产和死胎。
这两天,母猪就要产崽,胡喜夫妇忙得连走路都想打瞌睡。胡喜说,今年可以得到上千头猪崽。广东和湖南的买家也早就定好了货,到时候他们就把车直接开到养猪基地收猪崽。
年省运费20万茶园迎生机
“说起来你们不信,茶园需要肥料,过去要爬5公里山坡才能运来,一亩茶园肥料要100多元运费,2000亩茶园就要20多万元运输费。要不是修了通村路,我都不知道还干不干得下去。”

因修电站得到拆迁补偿的白彩文4兄弟合资注册成立了思南县常青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在潘家宅村和双坝村之间,以茶叶种植为主打,建有山鸡和土鸡养殖场400多平方米,积极打造成集优质茶叶种植、立体循环养殖和特色农家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
茶园用工都是两个村的村民,用工多时每天有200多人,白彩文说,等以后规模扩大后,还会在村里继续招聘。现在,附近村原先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想回家了,到茶园做工。茶园发展好,大伙赚到的钱就多,一好百好,老乡都把它当自家财产看护着。锄草除虫就不要说了,谁看到谁就顺手做了,修路运货招呼一声就行。
白彩文说,村民有收入,茶园也就能发展壮大。以前附近村子路不通穷,姑娘争着往外嫁,好多小伙都打光棍,现在茶园干活年收入过万元,马上成了周围几个村的香饽饽,自己也能挺起腰板,好好挑选个媳妇。
年赚上万元皆因修好路
数条细长的豇豆悬吊在藤上,随风摇曳。周围一大片蔬菜基地满眼青翠。麻江县龙山的罗名兰不停将摘下的豆子放进田埂边的篮子里。她回忆说,过去村里主要种水稻,为了多点收入也种过蔬菜。可是那时路坑坑洼洼,只能走马车,菜种出来,卖不出去,自家吃不完,只能看着烂在地里。

现在,农村公路像大树的根一样密布村寨,而且越扎越深。过去从村里走省城贵阳要一天,现在4小时足够了。贵阳一家公司最近到龙山村建基地,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罗名兰和老乡们都愿意参加。记者问:“一年能赚多少钱?”罗名兰笑着说:“去年找了7000多元。”
小客车司机肖毅是印江自治县团山村农民,农村公路修通给他带来命运的转折。过去在广州打工每月生活费一付,就存不上什么钱。现在,从家乡延伸出来的一条22公里的公路修好了,肖毅回家向亲友借了几万元,买了小面包车跑客运。一次拉8个人,一人收5元。一个月可以收入3000多元。附近村的农民有10多人和肖毅一样买车跑起了客运。
作者: 贵州日报记者 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