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州大方县周家德候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州大方县周家德候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图)
发布时间:2012-02-11        浏览次数:1833        返回列表
         周家德,男,汉族,1970年12月生,贵州煜峰投资有限公司工程师。
 
         周家德打工致富后,不忘帮扶他人,回报社会,常年热心公益事业,用爱心的阳光与情怀,温暖着他帮助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


 
         周家德出生在贵州大方县的一个少数民族山村,因家庭贫困,17岁就踏上了打工生涯。靠着钻劲和勤奋,周家德学会了电工、焊工、木工、金属门窗制作安装等手艺。学到技术后,他不忘回报家乡父老,从家乡带出120多名农民兄弟到城里打工创业,免费培养了来自贫困山区的徒弟1000余人,并出资培训他们获得各类专业技术上岗资格证书,让他们全部就业。有的人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办起了砂石厂、砖厂、种养殖场和建筑施工队等,有的资产已超过百万。

         1996年,周家德捐资在水城县纸厂彝族乡小学组建了“家德希望班”,使2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并先后资助了10名贫困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周家德给工读学校失足儿童发资助的日用物品



         2001年,为了使家乡告别人背马驼交通不便的历史,周家德助资修建了家乡公路。在日常生活中,周家德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和关爱困难人群。

          2005年12月至2006年,先后捐资21万元,帮助2005年在六盘水市民族技术职业学校实习的贫困学生徐丽源,2006年4月在重庆西南医院成功地完成肾移植手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2008年至今,他与11位孤寡老人结成对子,从物质和精神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常去六盘水市新兴工读学校,帮助那里的329名失足少年,资助他们衣物和生活用品,并与他们谈心,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周家德打工20年,把助人为乐的好事做了20年。多年来,为帮助农民工培训就业、希望工程、抗洪救灾、家乡(大方县兴隆苗族乡果木村)通村公路建设、扶贫济困送温暖、抗击“非典”、贵州“百万职工五月送温暖行动”、“ 5·12”汶川地震、抗旱救灾、“4·14”玉树地震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捐款近百万元。而他生活十分俭朴,至今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住房,家里摆放的还是一台20多年前的旧电视。
 
         周家德获得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有人笑他傻,举债助人,他笑别人傻,渴时一滴如甘露,最后添杯不如无。助人之乐,是一种只有践行过才能彻享的快乐。
 
  周家德出生在大方县兴隆苗族乡一个边远贫困山村。父母没有给他提供物质财富,却以乐善好施的美德为他的人格品质埋下了善良的种子,最终成为周家德人生道路上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实现母亲临终前希望儿子好好读书的遗愿,1996年,已打工9年的周家德考入中南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正准备收拾行囊到校报到的他,路经水城县纸厂彝族乡时,看到一个叫小威的孩子站在学校三年级教室窗外聚精会神地听课。得知小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有年过花甲的奶奶照顾姊妹俩所以辍学后,周家德很难受,立即和学校联系,捐资8000元给水城县纸厂小学,组建了“家德希望班”,使像小威那样辍学的20名适龄儿童重返校园。周家德因此成为六盘水市非公企业捐助希望工程第一人。
 
  在学习期间,周家德勤工俭学,帮别人搞设计、画图,弥补学习费用。他被学校授予“学习积极分子”称号,多次在设计大赛中获奖,并获得学校奖学金。他也时刻牵挂着“家德希望班”的孩子们,每次假期回六盘水,都把节约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
 
  “周叔叔,我们是一群贫苦的孩子,‘家德希望班’的学生在你的资助下,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读书,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今天的作文题目是《给你最亲爱的人写信》,谁是我们最亲爱的人呢?我们异口同声说:我们最亲爱的人是周叔叔!你是我们最亲爱的人!”这是家德希望班学生给周家德的信。
 
  像这样的信还有很多,像小威这样得到周家德资助的,还有水矿一中残疾学生李德荣、胡金祥,六盘水师院附中的贫困学生李芸、赵垒等。
 
  “如果没有你,我的坟头已经长满青草。”这是一个被周家德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学生对他说的话。当她唱了韩红的《天亮了》表达对恩人的谢意后,周家德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为这个女孩泪流了。她就是徐丽源,一个爱好音乐舞蹈的贫困女孩。
 
  就读于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声乐与舞蹈专业的徐丽源,家境贫困,但专业课很优秀,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05年,她到六盘水市民族技术职业学校实习,实习指导老师恰是周家德的高中老师。老师曾找过周家德资助她。
 
  徐丽源实习结束后回到老家四川渠县。一天,周家德接到老师电话,说徐丽源突然患病进医院抢救。老师和周家德一同奔赴渠县医院,看到面容消瘦、气息奄奄的徐丽源,两人的眼眶都红了。得知病情没有确诊,赵老师动员家属转院治疗,可徐丽源的父亲除了泪水不停地滴在病危通知书上,什么话都没有。“她家里实在没钱,转院需要钱啊。”听旁人一说,周家德马上表态:“救人要紧,我身上还有点钱,要不转到贵阳医学院?我有熟人!”
 
  第二天,徐丽源被送到贵医附院抢救治疗。几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但诊断结果却是“肾衰竭晚期”。周家德原本以为2至3万元就可治好的病,突然变成几十万的花费。对那个连化验费都难支付的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内江师范学院全体师生送来的9000多元爱心款也只是杯水车薪。

周家德和受资助的79岁的陈友珍孤寡老人拉家常


 
  听说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擅长肾病治疗,周家德又将徐丽源转到该院。复查结果一样,必须肾移植。周家德决定,救人救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多方筹集不够,他又以高利贷借了10万元一起支付手术费用。那段时间,周家德住的是10元一晚的简陋房,吃的是最便宜的盒饭。手术成功后,周家德十分坦然地说:“虽然花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但能把一条鲜活的生命救回来,一切都值了。”
 
  乐善好施的人都一定尊老。钟山区双坝村的贫困孤寡老人全胜华、杜显忠、胡少珍、陈友珍等,每逢节日都会收到周家德亲自送来的零用钱、菜油和大米。她们早已把他看得比自己儿子还亲。
 
  打工道路上成长起来的周家德,时刻不忘父亲教诲:“为孝之道,有家有德;渴时一滴如甘露,最后添杯不如无。”多年来,他勤俭节约,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一件夹克穿9年,一台电视机看20年。但他在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抗洪救灾、见义勇为、非典雪凝、汶川地震、家乡建设、抗旱救灾、玉树地震等方面,捐助已近百万元。
 
         在今年全省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周家德获得贵州省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

           2011年12月7日上午,刚刚荣获“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荣誉称号的贵州煜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周家德,来到六盘水市钟山区新兴(工读)学校,在把省总工会奖励给自己的1000元奖金捐献出来时,还自己掏出1000元捐献给该校师生。
 
          出生于大方县的周家德,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外出打工。他特别能吃苦,挑灰浆、修扣件、背沙卸石什么都干,也就是凭借着这一股干劲和钻劲,他逐渐掌握了电工、电气焊工及铝合金门窗、卷帘门制作安装技术,后来自己创办了公司。多年来,周家德先后捐款100多万元给各种公益事业。
 
         据了解,新兴(工读)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其中1/3是农民工子女。周家德说,来这里看看孩子们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还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作贡献。

       “周家德很普通,他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中的一员,可他的境界却早已升华为巍峨的高峰。他和那些用生命注释奉献的农民工兄弟一样,是我们时代的英雄。”这是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农业频道分别播出的“倾注三农?情系农民工”专题综艺晚会暨首届农民工春节晚会节目《诗朗诵》中的最后一句话。
 
         周家德出生在贵州大方县兴隆苗族乡一个偏僻的山村。1987年,在家排行老大的周家德高考落榜后,怀揣着出门打工挣钱,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憧憬,徒步9个多小时,从老家走到县城,开始了他人生的打工之旅。最初,周家德在大方县复烤厂工作,因表现突出,一年不到就从临时工转为合同工,同时被评为初级农民技师。不想就此停住脚步的周家德,毅然辞掉工作,踏上了六盘水的征途。到了六盘水后,身无分文的周家德为了填饱肚子,在建筑工地挑灰浆、修扣件、推手推车、打杂活,在建筑工地一干就近两年,因为身体瘦小,每天要干12个小时以上的活,几次因为劳累昏倒在工地上。

           为了学到真本事,周家德又到一家装潢部当学徒,靠着一股钻劲和苦劲,很快学会了电工、焊工、木工、金属门窗制作安装等装修的基本技术,成了装潢部的技术能手。有一次,装潢部接到水城矿务局宾馆的装修,水矿20周年庆典急需使用,作为工班长的周家德承担着工程施工重任,因工期紧,昼夜加班疲惫的他,在干活时不慎被断裂玻璃弹起把嘴唇一劈为四瓣,他扯张报纸蒙上,去医院缝了8针,回家用奶瓶喝了一瓶牛奶,转身又上了工地。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使工程按期交付验收使用,受到了建设单位领导的高度赞誉,为装修公司赢得了众多客户,年接工程项目达数十项。
 
           创业和打工背后的辛酸,只有周家德自己体会最深,多次自己创业失败后,坚强的他重新开始打工。工作之余,他买来大量装修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给自己“充电”,下班后别人打牌、逛街,他就到书店去看书,买来高考复习资料认真看书学习。凭着这种执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周家德1996年考入中南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2001年,周家德毕业回到了六盘水市装潢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严把质量关,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处工作细节。一次施工过程中,他发现大楼基础施工与地质报告严重不符,属地质勘察不实原因造成一半桩基不合格,他要求必须补堪加固处理,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又一次,金三角酒店游泳池大跨度钢架顶棚工程招标,他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承揽了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工程,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施工任务,得到了建设单位和同行业的高度评价。
 
          2007年,周家德被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等十三部委授予“第五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同年,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2008年10月21日,作为出席中国工会十五大的代表,周家德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10年12月,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周家德“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1年1月1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倾注三农?情系农民工”综艺晚会暨首届农民工春晚上,周家德作为贵州唯一农民工代表特邀观看演出。
 
          如果说敬业奉献是周家德的奋斗精神,那助人为乐就是他的高尚情怀。贵州六盘水市资助希望工程的第一人,就是农民工周家德。他曾用打工所得,资助了20多名失学儿童。他曾经冲进火海救人,跳进深沟搭救落水学生,资助孤苦残疾人,照顾贫困老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雪灾、西南旱情,大大小小的捐助活动中,总有他的身影。20多年来,他的爱心捐款达百万元。去年的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周家德获得了“贵州省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2011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为充分展示贵州广大青年的青春风采,大力宣传贵州。日前,优秀农民工代表、省九届青联委员周家德作为贵州形象面孔向外国朋友发出交流邀请。
 
            阳光总在风雨后。周家德,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凭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不懈努力,实现了从一个普通打工仔到一位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