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宿农家问需问计访寒苦
栗战书赴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纪实
1月13日晚10时,海拔2200多米的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迤那镇,地冻天寒。
合心村水塘组村民马仙仙家炉火正旺,他和妻子张海燕正在煮洋芋。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的陪同下,来到了马仙仙家,同他们夫妻及当地干部话起了家常。
谈兴已浓,火炉上的土豆煮熟了,在主人家的盛情邀请下,栗战书用筷子夹起一块,蘸了点辣椒,尝了尝。“味道不错,挺好吃的。”
栗战书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樱桃村贫困户朱家华家吃洋芋
时针指向十一点半。
“我想在你家住两天,了解了解村里的情况,不打扰你们吧?”栗战书征求主人的意见。
“好啊,您是来帮我们过好日子的,欢迎您。”马仙仙和张海燕忙活了起来。
栗战书忙对马仙仙说:“我住在这里,就是到自己家了,不要把我当客人,你们平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面条、土豆、苞谷饭都可以。”他转身又对当地干部说:“你们也不要特意为我准备,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工作人员不要多。住老乡家,人多了扰民。群众也可以找我反映问题,一定要让我了解真实情况。这次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加快发展的,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行。”
时刻挂心群众冷暖多问群众实际需要
迤那镇是贵州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是栗战书“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进入新年,位于我省西北部的威宁县低温凝冻灾害仍在延续,迤那镇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家里暖和不暖和?有没有粮食吃?有没有棉被过冬?有没有钱准备年货?这是栗战书心里的牵挂。
1月13日,进入威宁县的公路仍然无法通行,栗战书决定乘坐火车前往。当天深夜10点,栗战书一行在寒风中抵达了迤那镇。在农户家住了两天两晚,15日夜再登火车,16日早上6点30分返回贵阳。
14日清晨,气温低到了零下5度,寒风夹杂着零星小雪,刺骨的冷。
栗战书在马仙仙家吃了点馒头稀饭,立刻开始走村串户,一天下来,走访7个村,先后看望慰问了9户困难群众,实地查看了当地生产生活情况。
合心村村民李林林、黄朵朵夫妇家的老房子垮了,在政府的帮助下,参加了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子还没修好。夫妇俩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还贷了款,生活很困难。茨营村69岁的老党员滕明万当过12年的村支书,虽然国家给他发放了村干补贴,但他家生活依然困难,老两口还住在盖了30多年的老房子里。乡民村的朱光林家里的房子被鉴定为一级危房,孩子还不到两岁,生活十分困难。栗战书来到他们家中,看粮食、摸床被、问困难,送上棉衣棉被和慰问金,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照顾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鼓励大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樱桃村,一个美丽的名字。
这里不少人家都种有樱桃、核桃等果树,但不成规模,生活仍很贫困。村民朱家华去年治病花了一万多元,虽然参加新农合报销了5000多元,但除了种地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比较困难。栗战书来到他家,看到炉子上正在煮菜豆花,栗战书说:“已经中午了,我们就在你们家吃点饭可以吗?”朱家华说:“家里没啥好东西啊。”栗战书说:“我看菜豆花就不错。不要弄别的,两个菜一个汤就行,我尝尝你的手艺。”
看到省委书记不挑剔,朱家华心里头踏实了,安排家人准备,不一会儿,炒土豆丝,炒鸡蛋,酸菜豆米,还有一盘白切萝卜摆到了铁炉子上。栗战书喊来主人家的两个小孩朱勋友、朱勋朵一起来吃。
“孩子一个礼拜能吃一次鸡蛋吗?”
“吃不上哦。”
“那我们不吃鸡蛋了。”栗战书一边不停地给两个孩子夹炒鸡蛋,一边说:“你们两个多吃点,正长身体呢。”
临走,栗战书亲手将300元伙食费交给了朱家华。全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栗战书一行送出了村口。
哪里高寒,哪里就比较贫苦。
中午时分,车辆继续缓慢行驶在泥泞的山路上,大片松林被覆冰包裹,形成了雾凇,大地白茫茫一片。
栗战书辗转来到了五星村,这里993户人家, 200多户生活困难。在新华组陈长权家,栗战书听到他儿子陈龙在深圳一家玩具厂打工,一个月扣去生活费,收入只有五、六百元,连说“收入太低了”。陈龙说,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出去打不上好工。栗战书说,劳动力转移是脱贫的重要门路,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数量,并嘱咐当地干部帮助这些青年人实现就业。
大山村木营组徐贵林住在破旧的老屋,屋里电线杂乱,从一个1米多高的洞里钻进去,是他家的卧室,全家4口人住在一张床上。身材高大的栗战书弓身猫腰,低着头从低矮的门洞钻进里屋,看后心情沉重,叮嘱当地干部要多到群众家里走走,看看他们在想什么,迫切需要什么,能帮助的尽量帮助,能解决的尽量解决,千方百计让各族群众吃饱、穿暖、住好。
1月15日是腊月十二,栗战书听说村里的20多位鳏寡孤独老人住进了刚刚建成的养老院,专程前往看望,与老人们一起聊天、吃午饭,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祝愿他们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临行时,老人们依依不舍。栗战书说,大家多保重,我争取春节再来,和大家一起吃饺子。

栗战书在威宁县迤那镇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

共话发展问计群众
有粮管温饱,钱多才算富。
迤那镇脱贫致富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
每到一户人家,栗战书都要问一问他们种植什么经济作物;每到一个村子,都要问一问村里主要有哪些致富路子。栗战书说,扶贫开发不能拍脑袋决策,要看看老百姓自己有些什么好想法,走出了什么好路子,要好好向群众学习,他们才是“诸葛亮”。
在中海村2000亩精品苹果种植基地里,8000多株新的红富士苹果树已经种下去,即将淘汰老品种黄元帅。村委会主任李怀明告诉栗战书,全村85%以上的村民种了苹果,去年还种了1000亩核桃、300亩板栗,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900多元,等到新种的苹果能卖钱了,村里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栗战书说,一定要有农业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服务,抓好管理,逐步形成专业户,零零星星的种不行,必须形成规模,才能提高效益。
大山村村委会主任卯兵在县里的帮助下,投入资金17万元,建了一个养殖场,现有186只黑山羊。卯兵告诉栗战书,目前正在办理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手续,打算扩大养殖规模,黑山羊数达到5000只,养牛1500头,绵羊1300只。栗战书对此表示肯定,希望他办好养殖场,通过合作社形式,带动更多农户加入,早日脱贫致富。
在大山村木营组,十几户人家从大山深处、深河沟里寻得奇石,运出摆在村口公路边卖,不少人都因此富起来了。栗战书对经营户胡树清说:“你是‘大老板’,思路不错,就是要这样千方百计找路子,这些奇石不要轻易低价卖出去,要变石为宝。”
1月14日晚上和1月15日下午,栗战书分别与当地群众和县、乡、村干部座谈,共话发展,问计于民。两个座谈会分别进行了三个小时和四个半小时,栗战书认真仔细地听了16名村民和16名基层干部的发言,并不时记录,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栗战书说,迤那群众收入还不高,生活水平还较低,我看了一些农户后,心里很沉重,充满酸楚。帮助群众尽快脱贫,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我们要把它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要通过努力,使迤那镇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在脱贫致富方面为威宁县、毕节地区乃至全省作出表率。目前威宁县和迤那镇传统农业结构很单一,种点粮食、苞谷、马铃薯基本赚不到钱,除了少量的烤烟外,赚钱的项目基本没有。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调整结构要注意搞好规划,形成规模,要抓培训、抓加工、抓市场、抓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搞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要坚持把基础设施搞好,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发展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搞好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使他们能有一两项就业的实用技术。
要统一规划、适当集中,两年内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工程。要扎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要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草地畜牧业、经果林以及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栗战书特别叮嘱县镇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哪些特困户,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好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和救助。


“教育是大事,管长远,一定要抓好”
脱贫致富,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人。
合心村水塘组66岁的村民徐振国对栗战书说:“我们这里缺乏文化,全组100多户,几百人,找个人写个证明都很不容易啊。”
栗战书对此深有感触。他亲身体会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五星村新华组村民饶召福家,两个小孩饶祥燕、饶祥虎围着一个50公分见方的低矮小桌子写作业,屋里光线昏暗,灯也舍不得开,栗战书拿起他俩的作业本,让小孩读上面的字,他们竟然只会写不会读。
村民徐晓才老人独自抚养两个小孙子,9岁的孙女徐迪和7岁的孙子徐伟趴在火炉边上写作业,本子上写的字同样也不认识。栗战书说,娃娃们读书的条件太差了,家里学习的桌子都没有,一定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更要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回族群众马晓菊、马本芬夫妇家,得知他们的女儿马关学在黔南医专学习临床医学,儿子马关伦在兴义学院政教系学习,看到家里摆放了公共基础知识、大学语文、社会心理学等书,栗战书称赞马晓菊夫妇孩子培养得好,他说:“只要孩子们受教育的水平上去了,生活就会好起来。”
栗战书还专程到镇里的中小学了解情况。茨营小学有500多名孩子在这里读书,栗战书来到教室查看教学条件,一年级的黑板报上写着“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栗战书说,培养孩子的道德与给他们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学校开展“五心”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在迤那镇中学,栗战书参观了学校化学、生物实验室,详细了解师资状况,并看望了教师代表。他对老师们说,你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把孩子们培养好。老师们都很年轻,大家在条件艰苦的迤那镇工作,有的老师20多岁就离开家乡来到这里,非常不容易。党委、政府和学校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重用,把他们当家里的亲人一样关心好。
栗战书指出,像迤那镇这样的地方,包括威宁县和全省,9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搞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是大事,管长远,抓教育就是抓长远。现在我们的学校房子盖得挺好,但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强,要摸清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决心尽快解决好。要对小学、初高中的师资普遍进行培训,靠高水平的老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规划先行、整合资源,搞好小城镇建设
要让偏远、高寒山区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农民致富,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就业,才是根本出路。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房、白粉墙、雕花窗、矮墙裙”,这是人们对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建筑的描述。芙蓉王新村是当地和湖南中烟公司通过发展烤烟及配套产业,整合土地资源,建设的拥有超市、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的小型社区,今年6月30日前70多户烟农将迁入新居,他们的宅基地腾出来复耕,通过土地整理,小区建设好了,还可以增加40多亩耕地。
栗战书考察后对这种模式表示肯定,他说,将农民相对集中的做法很好,这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结合山区特点,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适当集中居住。
在与村民代表座谈时,栗战书说,要好好规划迤那镇城镇建设,比较偏远、生存条件差的村组村民,要考虑搬出来集中居住,这样配套方便,还可节约用地。要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政策、资金资源,把各种类型的小城镇建设搞好一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干部要有信心、努力干、扎实干
迤那镇政府的大门上镌刻着这样的标语:一身正气谋事,两袖清风为民。
在樱桃村,栗战书问群众:“你们觉得村支书曹云、村主任李安平怎么样?”群众说,这两个干部还可以,给我们干了不少实事。
每到一个村子,栗战书都把村支书、村主任叫到身边,问问他们的工作情况,看看村干部有没有思路和办法,有没有干劲和激情,问问村里有多少党员,年轻人入党的积极性高不高。
茨营村村支书张兵和村委会主任马勋伟都是大专文化,分别通过公推直选和“海选”高票当选现职。栗战书问张兵:“群众是因为你们文化高选你们的吗?”
“也不完全是,主要是我在村里当了10年的村干部,为老百姓干了一些实事,大家相信我。”张兵回答。
“都干了哪些事?”
“第一个是水,修了5公里饮水工程,投资13万元,700多人饮上自来水;第二个架电,现在全村户户都通电。”
“对,只有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会信任你。”
迤那镇党委书记曾珊是位女同志,今年38岁,在镇里工作15年,从25岁开始当了11年的副镇长,2009年通过公推直选当了镇党委书记,现在一家三口人还三地分居。栗战书说,这很不容易。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年轻干部扎根乡镇、扎根基层、经受锻炼、服务群众。要切实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
“站着是为了威宁,躺下也是为了威宁”,“只有把老百姓的事当事干,老百姓才把你当人看”,“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杨兴友的“名言”给栗战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威宁县、迤那镇条件非常艰苦,但干部精神状态不错,大家身上有一股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奋力追赶、努力脱贫的精神,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希望所在!
调研期间,栗战书还走访了镇卫生院、派出所和五星村计生服务站,他要求当地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的条件,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1月15日晚饭后,栗战书又召集地、县、镇、村四级领导干部研究落实村民和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他说,现在群众对党的政策很满意,但对贫困的现状很不满意,加快脱贫的愿望很强烈,对干部的期望和要求很高。我们只有努力干、扎实干,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才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威宁县和迤那镇要重点做好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六项工作。要切实加强县、乡、村班子建设,思想要再解放一些,要选拔一些相对年轻,有基层经验,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班子里。
要加强作风建设,县领导和县直部门带头深入基层,创先争优,到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切实搞好“四帮四促”。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素质,提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栗战书还同大家就这次调研中下面提出的涉及水、电、路、房、暖,烟、药、菜、果、畜,医、教、文、保、安等二十几个问题,一一做出解决方案。
“威宁县、迤那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但发展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坚持下去,威宁县、迤那镇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栗战书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只要我们的干部都能像这次一样,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同心干,毕节地区也会尽快换新颜。”随同调研的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如是说。
(贵州日报:赵国梁)
贵州省委书记 栗战书简介:
贵州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男,汉族,1950年8月生,河北平山人。1975年4月入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河北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毕业,在职大学学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1971—1972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物价专业学习
1972—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副主任
1976—1983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办公室资料科干事、科长(其间:1980—1983年河北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学习)
1983—1985年河北省无极县委书记
1985—1986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86—1990年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其间:1988年2—8月中央党校党建理论培训班学习)
1990—1993年河北省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93—1997年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1992—1994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专业学习)
1997—1998年河北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1998—2000年陕西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商业经济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0—2002年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02年1—4月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
2002年4—5月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2年5月—2003年12月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年12月—2004年10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
2004年10月—2007年12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其间:2005—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学习)
2007年12月—2008年1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代省长、党组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
2008年1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
2010年8月担任贵州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