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题词的奖旗如何得来?一直像一个谜。51年后我找到了该村70多岁的陈光武和陈光禹两兄弟。陈光武当时任新华生产队会计,陈光禹任生产队队长。岁月如烟,曾经生龙活虎的两兄弟如今已步入晚年。
新华种茶历史悠久,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说,新华村的茶叶曾贵为明清贡品,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在1958年茶叶生产大跃进期间,新华种植茶园面积108亩,当时是全县种植面积规模最大的生产队,茶园管理也是最好的,质量也是最好的。还单独成立了“翠红茶厂”。在采摘茶叶期间,平均每天有100个劳动力上山采摘。由于茶叶质量上去了,茶园管理好了,县里经常组织团队来参观学习,领导要求代表们要学习新华茶叶管理模式。陈光武说,我当时是生产队的会计,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既要统计采摘数量,又要给人们记公分,还要统计茶叶外销数量,因为所有的茶叶都由“翠红茶厂”统一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听说还远销国内外。由于新华生产队生产的茶叶数量多、质量好,年年受到上级表彰。
陈光禹补充道:当时我们新华生产队建起了2亩“卫星茶”(现在的试验地),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在管理时要求技术人员最好的来接管。由于管理到位,全队茶园亩产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石阡外贸站也经常到我们生产队调研考察,作为茶叶主产区,这2亩“卫星茶”每年要产茶叶600多斤,平均每亩产茶叶300多斤,我们这个茶业产区(新华生产队)年年是全省茶叶生产模范,为全县茶叶生产树立了光辉形象。
有了这些成绩的出现,1958年时任新华生产大队支书的谭仁义(已故)被评为“全国劳模”称号。当年8月,谭仁义携带新华生产的茶叶赴京参加了“群英大会”。谭仁义回来后在大会上说:“在群英大会上,个个代表都带有特产,周总理看到后很受感动,他一个一个展区的看,来到贵州展区看到石阡的新华茶和湄潭茶叶后,他各自品尝了一口,便称赞口感好,喝到口中回甜味,连说是好茶是好茶,然后仔细询问这茶来自何地?工作人员回答他后,周总理便一一与我们握手,鼓励我们‘这么好的茶一定要发扬广大’。随后便用毛笔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制成奖旗后分别赠送给石阡县和湄潭县各一面。”此后,新华茶叶名声远扬,扮演石阡大宗茶叶出口产品的主角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年10月份,陈光禹又接到县外贸站的通知,代表石阡县去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谭仁义把周总理赐的奖旗带回来后,把它挂在原新华生产队的会议室里面。在特殊的年代,人们都忙着低头干活,这面奖旗并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没有进行妥善的保管。后来被时任五德区区委书记桂宗儒下生产队检查工作时带走,他说:“放在你们这里很少有人看见,不如我拿去挂在区委办公室,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周总理为新华茶叶亲笔题过词。”桂宗儒退休以后,没有人去过问此事,直到现在杳无音信,不知奖旗的去向。
现在新华村村民依然靠种植茶叶作为经济来源收入,全村户均种茶3亩,很多村民摆脱了贫困。目前,新华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
那面珍贵的奖旗留下了一个谜和深深的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新华茶叶雄风不减当年。
作者:莫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