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学界诺贝尔奖”及作品展(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学界诺贝尔奖”及作品展(图)
发布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2024        返回列表
新闻: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学界诺贝尔奖”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02月29日 15:44: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杭州2月28日电(记者 方益波)记者从中国美院获悉,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于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这一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据悉,颁奖典礼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第5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王澍荣获普里兹克建筑奖
王澍荣获普里兹克建筑奖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据了解,王澍于1985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随后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王澍的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宁波五散房项目、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等。凭借这些作品,他先后获得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年他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王澍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王澍简历: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最西北部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他的妹妹继承了妈妈的事业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这些童年时代的兴趣,似乎要把他引向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道路。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那里一直也是中国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目前已经发展为近10个人的团队,并成为中国建筑界一个响亮的名字。工作室的名字一部分反应了他们对中国专业建筑学现状的思考,对于这个行业所面对的城市拆迁和乡村的过度建设的反思。“我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失落了真实的历史,我们就不会有真正的未来。”

               王澍目前担任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并且设计了象山校园800亩区域内的21座建筑,同时还在学校授课。这是他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群,用了两个三年的时间才完成。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他也是全球许多大学的客座讲师,也经常应邀在国际大会和机构发表演讲。

         王澍的作品:
           

\

2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并且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今年的颁奖礼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获奖者将被授予10万美元奖金和一枚铜质奖章。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图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介绍,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图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图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

图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

图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

图为王澍的设计作品宁波博物馆。

\

图为王澍的设计作品宁波博物馆。

\

图为王澍的设计作品宁波博物馆。

\

图为王澍的设计作品宁波博物馆。

\

陶瓷屋外一景,设计者:中国,金华,王澍。

        

\

五散房,2003年-2006年,浙江宁波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2002年-2004年,浙江杭州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2002年-2004年,浙江杭州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2002年-2004年,浙江杭州

\

“瓷屋”茶室,2003年-2006年,浙江金华

\

艺术装置“衰变的穹顶”(Decay of a Dome),2010年,意大利威尼斯

        

\

五散房,2003年-2006年,浙江宁波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9年-2000年,江苏苏州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9年-2000年,江苏苏州

\

宁波博物馆,2003年-2008年,浙江宁波

\

宁波博物馆,2003年-2008年,浙江宁波

\


          

\

\

\

\

\

\

\


       

\

\

\

\

宁波博物馆,2003年-2008年,浙江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