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民脱贫致富点燃了绿色希望。
2001年,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的部署,省扶贫办把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寓于扶贫开发中,以产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率先在石漠化典型的晴隆县开展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试点,创造出在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的“晴隆模式”。
2006年后,全省共在43个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晴隆模式”。
产业扶贫,规划先行。省扶贫办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各县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各试点项目县也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制规划,绘制项目布局示意图,合理确定核心示范区、滚动发展区,实现了项目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整合相关资源配套投入,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整合资源,健全服务体系。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引导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围绕产业,集中区域,配套项目,整合投入,在短短的数年间,项目区水、路、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建立多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并积极开展母畜保险试点。
强化培训,提高发展能力。各项目县草地畜牧发展中心积极培训项目农户。扶贫部门专项安排种草养畜就地转产技能培训计划,确保每一个项目户有一个劳动力参加培训。同时,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项目区管理干部培训。
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以扶贫资金作为“粘合剂”,采取无偿补助、回收滚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积极引导部门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农户资金投入种草养畜产业,提高了资金整合集聚效益。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每个示范项目投入500万元以上,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发展,配套健全生产、管理、技术、销售体系,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同时按照“谁积极、谁成效好就支持谁”的原则,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农户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瞄准重点,创新发展模式。推广“晴隆模式”中,结合各县特点,我省重点选择了10个资源禀赋好、发展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重点扶持,使示范作用进一步显现。在短短3年中,种草养畜县就发展到43个。并通过培育“本地龙”、引进“外地龙”,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融入企业进行专业生产,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建立起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相关阅读: 猪用牧草种类介绍(图)
http://gzzlsb.gzsqw.cc/news/itemid-1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