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万峰林是一幅美丽的封面的话,那么上纳灰村便是封面中最富有生机的一部分。
近年来,这个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建基础设施,兴办农家乐,调整产业结构,使村容村貌、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州兴义纳灰村
农家乐红红火火农民喜笑颜开
近年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旅游逐步升温,居住在万峰林景区的上纳灰村村民,便是直接的受益者。
“开起农家乐后,随着来万峰林游玩的人不断增多,生意越来越好做了,现在一天能有千把块钱的毛收入,一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谈起如今的幸福日子,村民岑继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和岑继兴家一样,全村农家乐已发展至62家,加上其他辐射产业,全村年收入2000多万元。
2005年以前还没有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查兰明,如今,家中沙发、电冰箱、电视机、电话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2005年,查兰明家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搞起了“农家旅馆”,生意红火,早在两年前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04年3月以前,该村姚家湾组村民姚明朋一直在外从事餐饮服务业,先后辗转云南的蒙自、广西南宁等地当厨师,曾在广州花都区开了几年餐馆。2004年3月,姚明朋从广州回到家中,用自已积存的8000多元钱,购置了冰箱、冰柜、桌凳、液化器炉具等生活用具,开起了“农家乐”。
谈起“农家乐”的经营状况,姚明朋说:“在外开餐馆,生意也还不错,收入也可观,但房租、水电费等开支也很大。如今,在自己家开餐馆,就能省去很多费用和开支,相比之下,在家乡开馆子是要比在外面好得多。”他凭着自己前几年开餐馆积累起来的经验,做出适合游客口味的饭菜,受到省内外游人的好评。目前他投入近30多万元建成糯米酒加工厂,产品作为旅游商品畅销州内外。
随着“农家乐”、“农家旅馆”的不断发展,纳灰村成功打造了“万峰糍粑”、“万峰五星大枇杷”、“万峰米酒”等特色旅游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村2009年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护好“摇钱树”农家大变样
“纳灰村民真是好,农民跨越温和饱;农民免交农业税,生活水平步步高;人居环境大改变,整洁卫生又环保;家家户户有电器,手机电话铃声闹……”上纳灰村民用简明的歌谣,细数了村里发生的变化。
今年65岁的岑贞辉是上纳灰村老年协会会长、村理财小组组长,说起家乡的变化,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几年通组路都硬化了,住房条件好多了,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从2006年成立老年协会后,我们的节目必须年年变,不然就跟不上村里的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到纳灰村过大年时,特别叮嘱村民:“万峰林景区是村里的‘摇钱树’,一定要开发好,保护好,要把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让大家都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上纳灰村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托万峰林,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好万峰林,建设美好家园保护好万峰林”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纳灰村人民满怀激情,紧紧依托万峰林景区,狠抓特色农业,美化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增产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使上纳灰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上纳灰村没有一所像样的房子,学校的房子不能遮风挡雨,一遇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学生只能顶着斗笠上课。村寨道路差,晴天灰尘扬,雨天泥塘多,交通极不方便,每年喂出来的猪都要请人帮忙抬出去卖,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肩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收入渠道单一,绝大部分人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而现在,村子里一幢幢整洁的平房随处可见,交通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生产道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村寨间、组与组之间水泥路硬化到户。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器,一天到晚村寨中歌声不绝,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