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林公路:


赵家沟新村位于余庆县白泥镇赵家沟新村,于2009年获省、市文明办批准建设,为提高建设项目利用率,白泥镇党委政府在征得上级部门同意下,整合农民文化家园、新农村建设等经费共计60多万元,在县建设局的设计和监督下,建成1栋办公楼,并配套建设1个2000余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1个90平方米表演台、6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励志宣传专栏、10套体育健身器材和1个乒乓球台、1个“五心”教育长廊等设施。在“农民文化家园”内制订了使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民文化家园”管理,使其成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四在农家”发源地——罗家坡
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的一栋老房子
走在乡间,真切感受到余庆的农村是全新的。—栋栋崭新漂亮的黔北民居、农民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宽敞明亮的生活环境……正如农民朋友所说:新生活源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始。
丛林中的罗家坡
7月24日,“黔北新农村纪行”报道组来到余庆白泥镇满溪村的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
罗家坡住的人家都姓周。130年前,周家祖先为躲土匪,找个清净之处,用一头母猪和一抱猪仔换了罗家的宅基,建了一栋木房子,在这里繁衍生息。
罗家坡村民组17户人家居住在半山上,房屋依山而建,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我们坐在院子中间,周围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听蝉鸣鸟叫,享受自然的安详、宁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路面硬化,院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作为主人的周青是村民组组长,先给客人倒了杯茶,然后又递上一杯山泉水,脸上荡漾着自豪和喜悦。他说:罗家坡的农户主要靠搞种植养殖、做生意,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山上的树砍光了,“远看秃岭荒坡,近看老树几棵,到处全是干烧地,井水不够一家喝;种包谷似草,栽烤烟如篙,吃的杂粮野菜,住的是柴棚草窝”。后来,罗家坡附近的几口水井全枯了,人们吃水只能到山下挑。
1982年,有文化的周修平当了组长,硬性规定:住在山上的人只能栽树,不能砍树,谁砍了就罚谁的款。他年年从林业部门要了树苗,年年组织群众栽树,并把附近的3个村民组也发动起来。山开始变绿了,树一年一年长起来了,山上的植被恢复了,罗家坡重现青山绿水。
老支书周修平,是他的做法给了“四在农家”启示
周修平已搬下山住,自己开了商店、苗圃,他是高级农技师
1994年至2001年,周修平任满溪村支书。慢慢富起来的罗家坡,群众被发动起来,自发集资13万元,投劳5000余个,组织修路、对房前屋后进行水泥硬化,改善美化居住环境,装程控电话、安闭路电视等。
从2000年起,余庆开展农村学教活动,干部进村入户,感受罗家坡的变化和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强烈愿望。这一喜人变化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提升后,2001年1月11日,县委作出《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及“四在农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定》;2001年4、5月份,在罗家坡召开现场会,推广“五通一改一封一化”(改厕、封山育林、道路硬化,)经验;后来被概括提升为“四有五通三改三建”(着重是改厕、改灶、改变居住环境),此后,在遵义市农村全面推开,黔北农村掀起一场厕所的革命、厨房的革命,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变。

罗家坡

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的一栋老房子
余庆河滨公园:

余庆河滨公园下雪视频:
山间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