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是一块红色的革命圣土,这里长眠着113名红军和50名解放军烈士。为纪念革命先烈,余庆县人民政府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先遣队六军团在任粥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进入贵州,遭受湘、桂、黔军阀部队围追堵截,失散红军119人被伪政府县长王天生指使龙溪区区长杨作沛、敖溪区区长彭勋芝、松烟区区长毛以忍分别杀害于关塘木岔、龙家万丈坑、二龙麻窝洞,面对反动派的屠刀。红军战士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是:“满腔热血何惧赴汤蹈火;一片丹心焉屈鬼斧魔刀”。其中6名战士被当地群众救出,康复后继续长征。
12月28日至30日,中央红军红一、九军团长征经过余庆,杨得志将军亲自指挥强渡乌江回龙渡、8名勇士在渡江战斗中壮烈牺牲,尸身被滔滔江水吞没。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从湖南桑植突围西进,再次进入余庆县境,经多次激战突破敌人封锁线,北上陕北,实现红军大会师。
余庆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郊团结水库旁边蛟尾山南麓,距县城4公里。
余庆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78年,原为“余庆县烈士陵园”,最初安葬着为余庆解放而牺牲的8名解放军战士。1987年,为缅怀牺牲在余庆的红军烈士,中共余庆县委、余庆县人民政府决定扩建烈士陵园,将散葬在龙家万丈坑红军烈士墓、松烟后山坡红军烈士墓、龙溪茨梨坳红军烈士墓的113名红军烈士遗骸迁进陵园,将“余庆县烈士陵园”更名为“余庆红军烈士陵园”。1990年动工扩建,1991年竣工。红军烈士陵园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
余庆县烈士陵园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陵园牌坊、红军烈士墓、红军烈士陵记碑、题词碑等。陵园旁依团结湖、前临余庆河、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如荫。身临其境、倍感庄严、肃穆和神圣。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央,塔高17米,全部用花岗石修造,塔主体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大字,塔底座四周有“葵花向阳”、“崖上红梅”、“云端动松”、“万年长青”四幅浮雕,熠熠生辉;纪念碑前是宽敞的院坝,两侧是休闲长廊;塔正前方三层台阶阶宽总长113米,象征红军三过余庆和牺牲的113名红军战士,寓意深刻;朱红色的陵园牌坊宏伟壮观、门楣上有肖克将军题写的“红军烈士陵园”园名。
拾级而上,走到第三平台,便竖立着杨得志将军题写“先烈精神昭日月、人民奋发建余庆”的扇形碑,永远激励着余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塔后3座红军烈士墓分别安葬着牺牲在龙家万丈坑、二龙麻窝洞、关塘木岔的113名红军烈士遗骸,他们的名字虽已无从查考,但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却永存天地;红军墓后是朱生、颜承贵等9位为余庆解放而献身的8座烈士墓;墓群后建有长20米、高5米的诗词碑,镌刻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在广场后部,长18米、高4米、铭记着红军三次转战余庆、闯关夺隘、飞渡乌江的英雄业绩。
余县红军烈士陵园建成后,前来凭吊英烈、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87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此列入“贵州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将此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突破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