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活动为期4天,将举行芦笙舞、板凳舞、唱苗歌等活动。
施秉“刻道”文化节
苗族“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歌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杨柳塘镇一带。
作者: 贵州都市报记者 罗茜 摄
一串奇妙的符号,刻在一根一尺长木棍上,可以记录一万多行歌词,苗族歌师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3月11日,黔东南州施秉县杨柳塘镇举行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节日为期4天,旨在保护、挖掘、传承“刻道”这一苗家人独有的文化。期间将行举芦笙舞、板凳舞、唱苗歌及斗牛、斗鸟等系列活动。
《刻道》系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木棍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不持歌棒3天3夜可唱完,手持歌棒3天3夜也唱不完。”施秉县苗学会会长潘家相告诉记者,《刻道》主要流传于施秉县杨柳塘镇一带,同时也是黄平、镇远、凯里、贞丰等地苗族群众中流传。而今在杨柳塘镇一带传承地,由于歌师早已掌握和熟悉了“歌棒”的歌词内容,他们凭记忙也能歌唱了,因此逢户外节日活动时,很少有人将“歌棒”携带上了。
据悉,苗族开亲歌有一万多行歌词,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上面刻着各种外人难以读懂的横、竖、叉等简略符号的“歌棒”,将开亲歌一万多行歌词的目录刻在一尺长的小木棍上,便于随身携带。因此,“歌棒”又被比喻为苗族歌师手中的手提电脑,因为一支歌棒在手,苗家人唱“三天三夜”的开亲歌都不会忘词。
“歌棒”一般一尺长,但其长短粗细方圆无严格限定,有的微型的可以放在口袋中,而在黄平县黄飘乡蒙加村,有户人家还制作了一个3米长的超大“歌棒”。
来源:黔东南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