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剪18年,少赚10多万
福泉市新泉东路上,有一家个体理发店,老板名叫刘璇,从事理发的营生18年来,他已为当地敬老院的老人和军人义务免费理发整整18年。
敬老院里免费理发1994年,刘璇在外学习理发技术回老家福泉干起了理发的营生。当年,他就开始为福泉敬老院的老人、孤儿们义务理发。
2006年,福泉城厢镇皮龙河敬老院竣工投入使用后,刘璇又把这里30多名贫困老人理发的事揽在了肩上。每个月,刘璇都会抽一天时间上门为敬老院老人们义务理发。
18年来,敬老院的老人们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刘璇经营的理发店也几次迁址。但不论生意好与否,不管自己有无困难,为福泉两个敬老院的老人们义务理发一事,他从未丢下过。
有人问起刘璇这样做的初衷,他说,“我是个农村娃儿,福泉人给了我一口饭吃,我得学会感恩,得为社会做点什么。我只有理发这一技之长,能为老人们做的,也只有这个了……”
由于常去敬老院理发,老人们也把刘璇当作自家儿子一样,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只要看见刘璇来到敬老院,马上就有老人抬来凳子,递来茶水……
不少老人由于年纪大,行动不便,有的老人头发又脏又臭,可刘璇从没有嫌弃过,始终把老人当亲人一样对待。
2011年11月,刘璇获评“全国敬老孝老之星”。
服务子弟兵少挣13万同样,从1994年起,刘璇也开始为驻福泉的子弟兵义务理发。
刘璇理发店里长期挂着“军人免费理发”的牌子。战士执勤走不开的,换岗时就直接到店里来理发。不仅如此,就连返乡探亲,出差来福泉的军人,到了刘璇的理发店,只要出示证件,也一律免费。
据初步统计,迄今刘璇共免费为官兵理发8146人次。按照他店里的均价计算,18年来他就少挣了13万元。
常给战士们理发,“一些战士对我的技艺有了兴趣,经常问这问那”,刘璇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教战士们理发。10多年来,先后有41名战士从刘璇的手下“出师”。
能做好事就很满足在2010年春季大旱期间,得知农村许多老人要到十余里远的山洞里找水吃。刘璇就组织了一支数十人的送水车队,并自任队长,开着自家的小车,给13个乡镇800多名空巢老人送水。
刘璇有个年近70岁的叔叔,一直未成家,与他一起居住,刘璇对叔叔尽心赡养从没嫌弃过。
2008年,刘璇得知城厢镇坪山村的残疾人熊福林一家建房需要帮助时,主动送去了2000元钱。在熊福林搬家时,刘璇又组织爱心人士送去电视机、电视柜和一套沙发;得知福泉仙桥格棒河小学的25名学生家境非常贫困,刘璇又及时组织爱心人士送去衣服、书包……
刘璇说,“我不是富翁,但能用我仅有的力量,去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人,能做点好事,我这辈子就满足了”。
⊙编辑短评:雷锋有句格言: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义务为孤老和军人理发,看似微不足道的“好事”,刘璇一做就是整整18年。
作为一个靠理发养家糊口的个体户,这样的坚持尤其难能可贵,远非少挣了一二十万元所能衡量。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能十余年坚持做“好事”,如果不是从内心感到快乐和满足,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最初的“善举”怀有别样动机,有一丝一毫的勉强和杂念,那么他的“善行”很可能就是一次可笑的“走秀”。
我们相信,唯有让自己心灵真正觉得快乐和满足的事,才能不懈坚持。
因此,当刘璇说,“能做点好事,我感觉很满足”时,我觉得真切可信。
作者: 易盛刚 贵州都市报记者 杨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