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敦操乡党员干部常年身背“背篼”,为居住在深山的群众捎带急需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捎去党的方针政策、捎去富民的办法措施,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信赖,融洽了干群关系,服务了地方发展。这些做法,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四帮四促” 和干部下基层工作的具体实践,较好地体现了新时期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团结奋进的良好面貌和务实作风。
“背篼干部”王朝良、韦国祥在去他们包点的斗麻村途中(2012年3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在贵州省麻山腹地长顺县敦操乡,有一群“背篼干部”。下乡入户开展工作时,他们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
记者近日跟随“背篼干部”一起下乡,一天步行8小时山路,翻山越岭20多公里。一路上,从他们与群众短暂而亲切的交谈中,从老百姓发自内心充满感激的笑容里,记者强烈感受到大山深处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一、基本情况
敦操乡位于长顺县最南端,是贵州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苗族人口占全乡91%、布依族人口占8%,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0.9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是一个典型的深山、石山、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乡62个村民组分散在麻山腹地,17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最远的村民组距乡政府所在地需要走8小时以上的山路,最近的也要走2小时。距离远的,一个来回要80公里,而且坡陡路滑,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背篼干部”们来到斗麻村达海组,给村民们发放种子和禁毒宣传资料等(201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在去斗麻村途中,“背篼干部”韦国祥指着路边一棵树上的“为人民服务责任牌”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牌子在敦操乡的每个寨子都有,群众有需要,可直接打电话给包点干部(201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十年前,敦操乡干部就开始自发地背起帆布口袋或“黄书包”深入偏远村组,为一些村民捎带急需物品。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与这些下村干部熟悉起来,都请他们帮助捎带东西。2011年开展“四帮四促”以来,敦操乡党委明确把这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作为一项工作重点,要求乡、村干部统一穿上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工作服,将“黄书包”统一改为竹背篼。
从此,下村干部就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为规范这项工作,乡党委制定了包片定责制度。
一是定岗定责定人员。将全乡62个村民组划分为34个服务点,每个服务地点覆盖1至4个村民组,全乡34名乡、村干部每人都有具体的服务地点。将每周四定为“为民服务日”,所有定点服务人员必须到服务点工作一天,帮助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余时间根据群众需要随叫随到。“为民服务日”这天,包括书记、乡长在内的34名“背篼干部”,都要为偏远地区的群众跑腿。
二是严格规范服务行为。要求干部做到“有热情比服务、有服务比奉献、有奉献比效益、有效益比满意”的“四有四比”,严格执行“不准增加群众负担、不准向群众乱许愿、不准无故拖延服务、不准违反原则办事”的“四不准”,对待服务对象像对待家人一样。
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每到年底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对优秀“背篼干部”进行表彰。评比项目包括对“背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还包括他们所服务村组在遵纪守法、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尊敬老人、送子女入学、发展产业、配合乡村两级工作等多方面情况。采取群众评与乡村干部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对评选出的前三名优秀“背篼干部”,每人奖励500元。
二、主要做法
这些活跃在山间小道的“背篼干部”,就像一面面飘扬在山间的党旗,他们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作为最大的工作,走进群众家中,走进田间地头,不仅帮助群众捎带生活物资,解决困难问题,还带去党的富民政策,帮助村民理思路,抓产业结构调整。
(一)捎带群众必需的生活物资。“一袋肥料累死一个壮汉,一包盐巴要走一天。”为方便深山里的群众,每逢星期三赶场的时候,敦操乡干部每人手上都会拿着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都列出了村民需要购买的盐、洗衣粉、面条、酱油等生活物资。为帮村民节约每一分钱,“背篼干部”都要多逛几家店铺和超市,做到货比三家,反复询问商品价格,买够群众需要物品后,货物堆得几乎跟人一样高。
为让其他同事少背点,干部每人都尽量把更多的东西往自己背篓里装,背得多时达到20多公斤。“年龄大了,走不动了,跑到乡里去买几把面条都吃力。还好有了你们帮忙,真是太谢谢了!”接过“背篼干部”王军递过来的3把面条,打亚组71岁的梁吉林老人感激地说。梁吉林老人的儿女们均在外务工,因为腿脚不便,山路太远,很少去乡里买东西,有什么需要就打王军电话,然后请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背篼”背回来。这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却让王军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一行3人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才来到打亚组,由于背的东西多,走得急,两个队员肩膀磨出了血印,王军自己也出现了小腿抽筋现象。但想到群众的期盼,王军觉得很值得。因为“背篼干部”为群众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有事找干部”成了当地群众办事和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在斗麻村打罗组村民梁玉明家门口,“背篼干部”与村民交谈(201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二)带去脱贫致富的思路举措。由于敦操乡山多地少水缺,加上观念落后,群众习惯种植玉米,产量低且收入少,乡里便与茅台镇一家酒厂签订单,发动群众种植高粱,起初群众抵触心理较重。于是,乡村干部就趁着为村民捎带日用品的机会做工作,并带头种植高粱示范给群众看,给他们算收入账,现在跟着干的群众逐渐多了起来。如今,干部下乡又增加了一个新任务,不仅是要给群众背去高粱种子,还要教群众学会种植高粱的方法。
春节假期还没有结束,大学生志愿者、“背篼干部”石帮就提前来到敦操,天天背着背篼到所服务的新生组,除了给群众捎带东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动员群众种植高粱。新生组30户人家,石帮已经动员了12户。石帮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新生组全部人家都种上高粱,为村民们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提到种植高粱的好处,村民梁小七高兴地说,“去年一亩二分地的高粱卖了近2000块钱,而往年种玉米收入还不到六百元。”今年在他的带动下,又有18户村民一起种植了高粱。
(三)送去党委政府的亲情问候。敦操乡每个村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寨里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群众家里很多事都是“背篼干部”在帮着做。村民没有把干部当外人,都当作了一家人。由于山路难走,腿脚有问题的人格外难受。每次下村前,干部梁东元都会关切地打电话给所服务的麻地组的李小行:“你叔叔的脚好点了没有?要不要我给你们带点关节痛的药,或者带点感冒药过来?”一次两次还不觉得,后来,李小行的叔叔觉得自己的儿女都还没有这么孝道,说话没有这么贴心。
今年春节前,打召村打亚组梁水妹找到干部梁东元,反映家里粮食也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安葬母亲。梁东元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随后,乡党委书记胡荣忠和梁东元一起,为梁水妹带来了100斤大米、20斤糯米、20斤猪肉、1桶菜油等物资。当梁水妹了解到,当时下雨路滑,乡干部背着背篼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类似的感人事例还很多,“背篼干部”通过给群众带去一些生活用品的同时,还带去了许多群众预想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感动了群众,也深深地感动了干部自己。
(四)及时回应群众的期盼诉求。斗麻村岜洞组和达海组是两个比较边远的村寨,因为边远,村民们一直盼望着修一条好路。村民梁小胖在干部梁小韦捎带东西的时候找到了他:“小韦呀,咱们能不能修一条斗麻通达海的路,这样寨里的20多个孩子上学不用从岜洞寨前的陡坡爬上爬下,村民们拉肥料、种庄稼也方便。”梁小韦觉得村民们的诉求合理,但一下又不能答复,于是掏出《民情日记》作了详细的记录。
回到乡里,梁小韦及时把事情向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村民的诉求是对乡党委和政府的信任,但却苦于无资金支持。为了解决群众的难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让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决定用“一事一议”项目满足两个组群众的需求,同时联系团县委,协调4.5万元一并解决岜洞组通寨公路问题。修路开工的那天,两个组59户人家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岁孩童全部到齐,开山的开山,取石的取石,铺路的铺路,现场热闹非凡。问到大伙儿为什么这么积极时,梁小胖说:“政府关心我们,把我们修路的事记进了《民情日记》,又帮我们想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能不积极吗?”
三、取得的成效
以往,大多数乡干部到村里开展工作,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等问题,群众比较有抵触情绪,总是找不到打开局面的办法。现在,“背篼干部”通过帮助群众捎带生产生活用品,学会了群众语言,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群众也能敞开心扉与干部讲话了,村民更积极主动支持工作了,工作难度减少了。
(一)干群关系进一步得到融洽。“背篼干部”背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背出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情深,干部把群众当作了自己的家人,群众将干部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我们随乡干部在前往敦操乡打召村调研的路上,见到赶集归来的村民与村干部相互问寒问暖,手里拿不动的东西也会“不客气”地“丢”给乡干部帮着拿,其中的默契和认可不言而喻。川洞组的后山,是从敦操前往麻地组的必经之地。半山腰上有一片野黄果林,秋冬时节,野黄果金黄诱人,虽有些酸涩,但令人垂涎欲滴。“背篼干部”每次送东西下来,从来不舍得在群众家吃一次饭,路过这里时都基本上是下午两三点钟。渴了,累了,干部就坐在半山腰看着川洞别样的风景,摘上几个野果充饥解渴,再甩上几调山歌解乏。寨里人早就掌握了干部下乡的规律,不论是上山拾柴,还是放牛经过,没有人会主动伸手去摘一个野果解馋。在他们心里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干部为我们办事,路边的果子是留给干部吃的,我们不能吃干部的东西。以前是干部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变成了老百姓不动干部下村路上一个果。
(二)产业发展进一步得到群众支持。敦操乡为了让群众增加收入,就千方百计想让庄稼地里产出的东西更值钱一点。种植高粱对技术要求不高,种上一季就能多收近千元。种高粱虽然好,但是让从未种过高粱的群众接受也要有个过程。乡干部们认识到,首先要让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知道乡亲们心里真正想什么、怕什么,再通过一点一点的示范、试种让乡亲们从不信到相信,从不了解到慢慢熟悉。
乡、村干部用背篼捎东西,看似一袋盐、几把面的小事,却让老百姓觉得干部变亲了,再通过手把手教种高粱,让群众增强改种的信心。就这样,前两年用尽了全乡干部的力量动员种高粱,第一年才不到100亩,第二年也仅仅发展到近1000亩,今年农户自愿报名种植的就有2000余亩。绿壳蛋鸡养殖也是在短短时间内,报名养殖数就超过10000羽,这是敦操推进发展产业最顺利的一次。
(三)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敦操乡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线,把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贯穿于为民服务工作始终,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切实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他们通过给群众带去致富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村民鼓足了发展信心,增强了他们创业致富的发展后劲。特别是“背篼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广大群众,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推动了发展党员工作,近年来全乡发展了党员32名。
在3个行政村分别建起了超过1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带头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同时,全面完成第八届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配齐配强24名村支两委成员,优化了村支两委班子结构,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011年,敦操乡党委荣获黔南州“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四、几点启示
什么形式的“背篼”并不重要,关键是为群众做好服务,让群众脱贫致富。敦操乡“背篼干部”没有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句空话,而是将它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沉重的背篼,几十里崎岖陡峭的山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懈坚持,就是基层党员心系群众的最好诠释。
(一)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去做群众工作,才能知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干部深入基层,才会深入了解群众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由一袋盐、一瓶酱油、一包味精等等点滴的生活需求汇集而成的民生大事。“背篼干部”民情日记本上除记录村民日常所需生活用品清单外,还记录着村民收成、农业产业化进展、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农户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情况以及每个家庭需要解决的困难等,这都是长期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的真实反映。干部掌握这些民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为老百姓解决困难,把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扎扎实实地落到基层,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员干部的良好风貌。
(二)只有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干部和村民交朋友,视村民为亲人,大到为村民办理低保、养老保险等事宜,小至劈柴担米,调解村民纠纷,赢得了群众信任。在敦操乡政府往各村寨去的路上,村民和乡干部相遇都会彼此热情地问候,乡干部进村,家家户户都要招呼干部到家里一坐。干部工作完了,离开村寨,村民们都要站在家门口目送干部远去。良好的干群关系也令村民的致富热情高涨。在乡政府,前来咨询高粱种子的村民络绎不绝,乡干部和村民亲切地沟通着致富信息。对于干群关系转变带来的一系列连锁效应。“背篼干部”梁勇深有感触:“现在计生工作也好做了,老百姓都会主动找到我们,不像从前那样,一看见干部进村就跑得远远的。”不但如此,其他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得多。干部们感到,干群关系的融洽,不但令群众受益,也大大提高了干部开展工作的成功指数。
(三)只有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干部作风。干部深入群众,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注进去,了解群众缺什么、少什么、愁什么、盼什么,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背上“为人民服务”标识的“背篼”,穿上“为人民服务”标识的外套走村串寨,是党员干部请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一种体现。“背篼干部”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埋怨、不退缩,而是通过“背篼”服务的方式来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干群关系。这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背篼干部”精神,为转变干部作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执笔 郭乾 郑官怡)
“背篼干部”们途径斗麻村岜洞组时,遇到了干活回家的村民谢林妹,韦国祥立刻叫住她,把帮其代办的“准生证”交给她。除了下乡顺便捎带日常生活物资,“背篼干部”们还帮群众办理一些证件、手续等(201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背篼干部”韦国祥(右)在去斗麻村途中,指着路沿下的深谷告诉记者,当地环境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出行困难,距离最远的村民买一包食盐要来回走一天的山路(201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