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8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走基层听民声”专栏,集中播发记者、编辑深入基层,特别是深入偏远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开展蹲点调研的新闻报道。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请教,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新华社记者将以散发泥土芳香、饱含质朴情感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报道,生动反映来自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干,心里就有了底”
——“黔北粮仓”春种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念、陈淼、闫起磊
贵州高原今年的春天来得有点晚。惊蛰已过,春分将至,持续的低温阴冷天气才逐步转暖。
布谷飞飞劝早耕。16日,记者在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的遵义乡间看到,庄稼人趁着雨后初晴,急急地走向田野,银锄落处,一幅幅“春耕播种农家忙”的景象远远近近映入眼帘。
贵州遵义习水县村民抢农时进行玉米营养球育苗(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
踩着春雨浇透的泥土,贵州习水县良村几十个村民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忙活着用营养球育玉米苗。比庄稼人更忙的,是镇上派来的农技人员。临近正午,在地里指导农民春耕生产的良村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唐庆红已经忙得满头大汗。
老唐告诉记者,他们中心6名技术人员一大早就来到这里。
在老唐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把农家肥和泥土搅拌在一起,用手取出一块,搓成一个苹果大小的“营养球”,用拇指在“营养球”上戳一个小洞,再整整齐齐地码放到苗床里,然后在每一个小洞中放一颗玉米种子,等一厢苗床放满了“营养球”之后,再撒上一层薄土,之后覆盖上两层塑料薄膜。
受自然环境制约,贵州山区种玉米需要育苗。记者看到,这块3亩多的土地上,已挖好了许多深10公分,宽50公分左右的长方形苗床,当地农民称为“厢”。
“四五天以后,种子就能发芽生长,15天到20天,就可以移栽了。”唐庆红说,这里是县农业局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一个示范点,县里今年引进了新的玉米品种,还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所以,农业技术人员要下到地里现场指导。
农技人员一会儿叮嘱这家农户“营养球”最好不要超过4两重,一会儿提醒那家一定要把薄膜铺平整,不时还搭把手。记者看到,忙了一个上午,年轻的女技术员税烨有点体力不支,但她还是没有闲下来,喘口气,又去搬来玉米种子,发给做好了营养球的农户。
税烨告诉记者,这个叫“黔单18号”的新品种,今年才在这里推开。“一块地上不能老种一个品种,我们要指导农民实行轮作。今年引进的这个新品种,预计每亩平均能够增产200公斤以上。”
贵州遵义习水县良村村民进行玉米营养球育苗(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
村民们说,去年,由于春耕时节遭遇了凝冻天气,播种时间推后了,导致正好赶上7月份的大旱天,庄稼收成不好。今年,为躲过7月份的伏旱天气,春耕播种提前10多天进行。为应对气温反复,县里和镇上派来技术人员指导,采用“双层膜覆盖”技术,保证育苗成活率。
记者与正在忙活的周希进、唐玉英夫妇聊了起来。50岁的周希进告诉记者,他们家要育3厢苗,可以种3亩地。
周希进说,去年干旱,他家的玉米每亩只收了不到100斤。今年他参加了县农业部门组织的高产创建项目试点,政府免费提供了种子和薄膜,他说:“有技术人员科学指导,种新品种很有信心。”
一边忙着手里的农活,周希进一边给记者算了笔种田账,他们家共有6亩地,3亩种高产玉米,每亩保底能收1200斤,按现在1.2元每斤价格算,能卖4300元;2亩地种高粱,一亩地能产600斤左右,到时酒厂按照订单收购,一斤3.55元,能卖4200元;还有1亩地种蔬菜,能收1000多元,算下来,春耕一季预期总共能有1万元收入。
63岁的周希勇和老伴也在忙着在育苗。他家有6口人,6亩地,儿子常年打工在外,春耕生产就靠他和老伴两个人。老周说,年纪大了,为了省力气,今年买了个可以代替手工的“营养球压制器”,不仅不用弯腰了,而且一次可以制成4个“营养球”。
老周今年打算种3亩玉米,3亩高粱,高粱也有酒厂的订单。“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干,心里就有了底。”老周说,虽然年纪大了,但舍不得撂荒土地,“现在政府搞增产,推广新技术,还给跑订单,我们没啥愁的”。
贵州遵义习水县良村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税烨(中)指导村民育苗(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
习水县是贵州的产粮区,粮食总产量在全省排第四位。最近几年,和贵州大部地区一样,习水连年遭受干旱,去年不少地方水稻、玉米等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根据实际情况,习水县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水改旱”,调整种植结构,想方设法帮助农民使土地增产增效。
据了解,习水县今年共计划创建玉米高产示范区1万亩,通过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薄膜以及到田间地头送技术等,带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共有3500多户农民参加了高产创建试点。由于预期亩产平均能增加200公斤以上,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
唐庆红说,在贵州农村,推广新品种,老百姓有个接受的过程,所以需要先试点。为什么需要依靠科技,得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说服大家。而让群众放心地试,需要有人指导。
唐庆红用手擦了擦晒红的额头说,眼下已经到春耕大忙季节了,他们得忙上好一阵子。只要村民能增加收成,再忙再累也值得。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