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修路 就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富
2012年2月27日贵州都市报刊登《17年他带着家人劈开一座大山》的报道后,引起众多读者关注,唐明玉修路的300多万资金从何而来?修路工人从何调集?昨日,记者再次来到施工中的棉花山。
抓紧施工,让村民尽早用上这条路
上午9点40分,记者到达施工中花溪区大将路附近的棉花山,发现被劈开的棉花山,路中间石块比上次增加了两米多高。被打通的棉花山通道,明显能感受到从东侧吹来的冷风。
“咚咚咚”的敲打声从山上传下来。记者抬头一看,山头上有几名工人正在施工,一名工人在山顶固定绳索,两名工人一手握着腰绳,一手拿着钻机,在山壁上钻打炮眼。
山顶施工处风大,工人没有带防护口罩和眼镜,钻打炮眼的石粉扑面而来。工人不得不每隔几分钟就闭一下眼睛,清理一下眼睛里的石粉,这样的动作他们已经坚持了17年。
工地上的工人比上次记者前来采访时增加了几名,“趁着天气好,抓紧施工,让村民尽早用上这条路。”唐明玉一边说,一边搬开路边几块石头。近几年唐明玉体力大不如从前,所以钻打炮眼这些高强度工作,他都是请工人来做,自己只做些力所能及工作,譬如指挥现场施工、购置材料、清运石块等。
17年挖山不止,外面的世界终于露出一角
![]() |
![]() |
![]() |
![]() |
![]() |
![]() |
300多万工程费一点一滴攒下来
1979年,唐明玉和弟弟唐明昶跟随父亲带着同村几位村民一起到花溪镇上打工。“开始我们就是几个农民工,在红阳厂做些搅拌石灰的工作,后来就开始承包红阳厂项目。”唐明玉说道。
据唐明玉介绍,1979年他们开始承包红阳厂的足球场、堡坎等项目10多个,现在修路这笔资金也是从当时开始一点一滴攒起来的。唐明玉一家人生活很简朴,在外打工的日子,一直都是租房住,直到1988年唐明玉的小儿子出生时,他们家住的还是石棉瓦的房子。
承包红阳厂的项目算是让唐明玉和几名工友大赚了一笔,“90年代农村一家人能挣300多万就是非常了不起了。”唐明昶说。但是这笔项目资金,唐家人并没有在1994年项目结束时拿到工程款,而是等到1998年才把这笔项目资金全部拿到手。
1995年5月开始修路时,唐明玉购置钻打炮眼空压机花费10多万,拉线进山的变压器花费10万多,修进山施工路花费10万多,租用挖土机每个月花费2万多元。当时每日工人施工费50元左右,2000年后施工费也在增加,每日工人工资100多元,算下来,工人施工费就要花费100万左右。“由于现场石块逐日增加,阻挡施工,必须请挖土机和小型货车将石块运出。”唐明玉说,因此请小型货车运石块又是一笔费用,零零散散算下来,300多万都用在施工上。
在工地开办砂石场变废为宝支撑修路
“棉花山炸下来的石块有的用于农民自家修房子,有的用于村里道路修整,有的用于花溪区其他地方铺路。”唐明玉说,即使是这样,施工现场的石头还是越积越多,几百平方米的空地都被石块占满。
唐明玉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5年前他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把山上炸下来的石块变废为宝?以他多年前在工地上施工的经验,他和唐明昶商量买几套简单设备,将石块打碎成砂石。
于是棉花山东侧的小型砂石场就这样成立起来,然而这小型砂石场生意却不怎么样。由于设备只有3台,日产砂石在20吨左右。砂石多数免费用于村里修路,少数对外销售,每车买300元左右,除去人工费,挣到手的只有100多元,“挣的钱都用来补贴棉花山修路使用。”唐明玉说道。
这个露天小型砂石场受天气影响极重,遇见雨雪天气就得停工,因此砂石场开工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够补贴修路的资金也是有限。
唐家人:要富大家一起富
自从唐明玉开始修路后,除了得到自己兄弟支持外,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从平坝前来帮着修路。
“一条路修下来,子孙后代都受益。”唐明玉的儿子唐锦勇说,家里人都支持父亲修路。
“刚刚开始修路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修好,只是知道没路不行,只有修好路,村里人才能一起致富。”唐明玉说,修路就是带动村里人和唐家人一样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这也是他和弟弟,还有侄子一直以来坚持修路的原因。
开山修路工友们来帮老唐
刚开始修路时,来工地上帮忙的工人都是唐明玉兄弟二人在红阳厂承包项目时认识的。当时唐明玉家住在棉花山背后,方便来往于施工工地和家中,可同村的那几名工友每天上班都要翻过把伙村和花溪镇之间117米高的棉花山。
“当时听唐明玉说要开山修路,我们几个人立马站出来支持。这条路不仅方便我们几个人,还方便村里人。”工友吴志勇说,他每天早上8点钟从家中赶到棉花山,1995年刚刚开始施工时,没日没夜的干,经常回到家时,村里灯都熄了。”
后来这几名工友因自家有事,才退出修路,目前在工地上施工的工人都是唐明玉从外面请来的工人。
没有出山的路菜摘了也卖不出去
“以前孩子上学,都是大的背着小的,上山走到半山腰要歇歇,下山坡太陡,只能牵着手往下走。”把伙村村民唐发信告诉记者,把伙村的孩子多数在镇上的二小读书,为了避免孩子爬山出现意外,唐发信每天早晨都是6点多起床送孩子上学。
记者走到唐发信家时,他正在宰杀一只老母鸡庆祝女儿外出打工回来。“以前村里没路,地里菜卖不出去,经济上不去,村里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唐发信的女儿就是前往浙江打工,昨日才在春运结束后回家探亲。
说完,唐发信指着家背后几座大山,正是这几座大山阻挡了村里人出山近路。“我们家地里的菜早就熟了,就是不敢摘,村里没有出山路,摘了也卖不出去。”
1995年,唐发信还有其他村民听说唐明玉要为村里免费修路,不少人赶去帮忙,“当时进山的毛坯路修建我们都参与了。”唐发信说道,随声应和的还有村民王少奇。
7月就能直通大山外面的世界
2008年因为唐明玉修路的事情,村民纷纷推选他当把伙村村委会主任。当选村委会主任前,唐明玉就给村里修了一条毛坯路,当选后又争取到政府村村通工程资金,加上自己的钱,将这条毛坯路改建成水泥路。这条路贯穿整个把伙村,待棉花山道路开通连接到大将路,将村和镇连为一体。“棉花山这条路预计7月份通车,没有政府政策支持和村民的帮助,800多米长的路也不会修得这么快。”唐明玉说道。
“村里路修好后,我们就可出去卖些小菜,补贴家用,孩子们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唐发信说,现在村里水泥路边上已经有几家在一楼开设门面,等待通车后,生意能够做起来。
作者: 贵州都市报记者 刘琳 姜南 刘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