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云南镇雄坠洞贵州驴友李雄死于犯了技术性错误(组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云南镇雄坠洞贵州驴友李雄死于犯了技术性错误(组图)
发布时间:2012-03-24        浏览次数:1516        返回列表

“探洞时,不能忽略每个安全细节。”昨日,李明松遗憾地告诉记者,通过现场勘察、尸体勘验和综合分析后发现,遇难者李雄在探洞时犯了几个技术性错误。

  首先,遇难者虽然腰上绑着绳索,却没有在探洞时身系牵引绳,导致其在仙人洞洞内第一个湿滑平台上滑落时,没有空中支撑和安全保护,直接从第一个平台摔至10米深的第二个平台,头部遭受猛烈撞击后,李雄当时已是非死即昏,随后又跌落至第一个平台下垂直深度达215米的凹形石槽内后不幸遇难。其次,李雄小腿部绑有小刀,根本没有相关保护装置,很容易发生险情。再则,李雄没有佩戴上升器和下降器,就算安装牵引绳,一旦在洞中跌落,加上体力不支,很难独自离开洞穴。

  昨日突降飞雪救援缓至今日进行

  昨日上午,木卓乡境内雪花飞舞,气温低至0-3℃,仙人洞笼罩在飞雪中,营救坠洞毕节驴友李雄行动进入第三天。

  先前就奋战了两天的贵州青年志愿应急救援服务总队救援队队长颜昌峰带着几名队员,赶到事发地仙人洞探测情况,准备实施救援工作。但由于天气异常恶劣,洞内湿度增大,加上救援队员过度疲劳,已不适合救援工作,颜昌峰等人只得返回木卓乡政府驻地。

  当日上午,救援队与木卓乡政府及参与救援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座谈,救援队员对前一天的救援进展情况及后续救援工作作了通报。

  “洞穴搜救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根本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闪失,必须要在充分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以免发生次生事故。”直接进入洞内215米处搜寻到李雄遗体的中法探洞协会理事李明松介绍说,由于当天天气变冷,雨雪交加,洞内潮湿,仙人洞洞穴地形复杂,属于漏斗型结合竖井型,洞中“长”满横伸岩石,加上连续鏖战了两天的救援队员一直超负荷工作,体能过度透支,急需修养恢复,致使救援中不可预料因素和风险较多,救援作业危险重重。由此,他们不得不暂时中断救援工作,调整救援对策,请求贵州青年志愿应急救援服务总队安排了3名洞穴营救经验丰富的专家从贵州赶来增援。后援到来后,两批救援队再碰头商议精细化的安全营救和保护系统,并在今日上午实施进洞救援工作,合力将死者遗体运离仙人洞。

  截至昨晚23时记者发稿时,从贵阳赶来的贵州救援队第二梯队3名队员已经连夜驱车到达毕节,预计今日凌晨2时许赶到木卓乡,与大部队会合。

  仙人洞是条不规则的狭长裂缝李明松:出入一次需要3小时

  李明松,今年43岁,贵州洞穴协会会员,中法洞穴协会理事,有着15年探洞经历。也正是由于常年野外作业,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

  “我探过的各种洞穴,少说也有300个以上。”李明松说。

  20日晚,接到救援队通知要连夜从贵阳出发赶到镇雄救援,正在黔南平塘县办事的李明松立即放下手里的事,连夜赶回贵阳,于夜里3点钟搭上救援队最后一个救援车,马不停蹄追上两个小时前就出发的大部队。

  在这次跨省救援行动中,个头矮小、身板结实的他是救援技术总指挥,也是开线先锋。在这两天里,他5次下洞,在洞中作业的时间长达15个小时。

  21日下午抵达仙人洞,李明松找当地人详细询问了这个“当地人没人敢下去的洞”的周围环境,并查看了地形。他发现,仙人洞四周高山包围,形如漏斗,中间耸立着一道近千米长、两百多米高的断崖,崖顶仅十余米宽;断崖绝壁下半部开了一个高近百米、宽数十米的巨口;在这个巨口底部才是一个不规则的裂缝,从西边山头看去,就像一个黑洞;如果从绝壁的东边观察,则如一个天坑。“这个洞其实是一个漏斗型竖井。”李明松说。

  “站在洞口往下看,只见白雾缭绕,深不见底!而整个洞是个不规则的狭长裂缝,”李明松说,“在这样的洞中实施救援,确实难度很大。”

  经过他与队友们的分析,确定采用多段式单绳上升下降技术(简称SRT系统)从驴友失足坠洞处入洞。这个20多平方米的平台成了救援第一平台。往下看约有10多米长的斜坡。据失足驴友李雄的同伴回忆,当时,李雄就是下到这段10多米长的斜坡,欲一探洞中景象时滑落进洞的。

  李明松挑选了年轻体壮、经验丰富的队员曾亮作为副手,一起入洞。在队友的协助下,将身上的安全绳另一头固定在洞外石壁上后,他们开始顺着一条裂缝入洞。

  下了10多米长的斜坡后,看到下面10多米处也是一个斜面,越过这个斜面后,下面就是一片漆黑,不知深浅。他们将这两个斜坡分别作为救援工作的第二、第三平台,在这第三平台上布置了队员冯亮做接应;许红强做一个运输员,来回穿梭,负责将工具从第一平台运送到第三平台,交给冯亮,再由冯亮向下运送。

  从山上流下来的一股山泉从第三平台流入洞下,在平台边上形成一个瀑布。下了这个平台后,为避免被水淋湿,李明松把下降路线改道,绕过瀑布,继续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松负责布置SRT挂片保护站,需要用电锤在石壁上钻出一个个的小洞,把12厘米长、直径0.8厘米的膨胀专用钉钉进去,再用挂片固定安全绳。完成一个保护站后,再下降,再布置下一个保护站。在过去的两天救援中,他5次出入仙人洞,在洞中的时间足足15个小时。

  “这样的办法最耗时间,但却是最安全的下洞方法。”李明松说。

  曾亮回忆救援受阻遗体提升50米后卡在石缝中

  34岁的曾亮是李明松的副手。背着一个65升的探洞背包,里面装着安全绳、上升器、挂片、膨胀专用钉等工具和衣服等杂物,足有30斤重。曾亮顺着李明松布置的保护站,小心翼翼的下降,不时给他递送工具。

  曾亮身上还背着一台对讲机,负责与洞外联系,每10分钟向外报告一次进程。

  他跟着李明松的进程下降,亦步亦趋。不敢有半点懈怠。

  “第一天下降了175米,没感觉到什么难度。”曾亮说。包括返回洞外第一平台,休息几分钟后就开始爬山返回山顶公路。

  救援第二天,仍然是曾亮配合李明松入洞。这一天的起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从洞下175米处开始的,因为上面的部分已经在前一天做好了保护站,下降175米对曾李二人来说轻而易举。

  因为天气是阴天,洞内没有水雾,在天光照射下,已能看见洞中景象。

  从洞口下去50米左右,转过一道石壁,曾亮只觉得眼前一亮,宽敞的洞厅令人吃惊。对面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在一些凸出部位还能见到蕨类植物。

  “我们下降的这一面石壁,因为常年不见天日,石壁上反而寸草不生,异常光滑。”曾亮说。洞中并非想像中的圆形直井,而是一个弧形,底部隐约可见一个白色沙滩,沙滩东面可见一个水潭,那里应该就是消水溶洞,从外面山上流下来的水就在这里汇集,从溶洞里流出去。

  往脚下一看,在一个小沙滩上发现一个人形白点,再往下细看,确认就是一个人躺在那里,但是不见动静。

  这时是22日上午11时55分,曾亮用对讲机向地面通报:“发现失踪者。”

  发现目标后,曾亮和李明松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到了前一天布置的最后一个保护站,继续往下一路布置保护站,一路下降。

  22日14:08,二人下降到小沙滩。

  曾亮说,这个沙滩其实也是一个几十米宽的半空平台,往下还有近百米距离才是真正的洞底。

  在这个小沙滩上,他们看到,李雄仰面朝天,额头上有撞击痕迹,颅骨开裂,七窍流血,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215米,是洞口到这里的距离。

  随后,在决定垂直提升运送遗体后,曾亮与下午入洞的一名蓝天救援队队员一路保护遗体,并指挥洞外人员提升。

  遗憾的是,因为长时间工作,对讲机在提升过程中突然没电,洞外操作人员无法听到曾亮的指挥,把遗体提升到50米高处时,卡在石缝中,最终导致救援暂停。

  探险,别冒险无专业人员带领别贸然探洞

  “我们探险,但不冒险!”具有多年探洞经历与救援经验的李明松特别强调,洞穴探险是具有强烈探索性和一定冒险性的活动,它需要强大技术和超强耐力的支撑,不是一味地盲目冒险,探洞人必须要戴上上升器、下降器、头盔、头灯、牵引绳、口哨、照明设施等安全保护装备,否则容易在探洞过程中发生迷路、水淹、岩崩、跌落、坠落、缺氧等危险。

  同时,为了应对未知的突发情况,足够的饮用水、高热量食物、备用电池和简易医疗急救包也应该是探洞包里的必备之物。临行前务必将所探洞穴的具体位置和预计探洞时间等关键信息留给亲友,以便在超过约定时间仍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申请专业人员救援。切忌在无专业人员带领、对洞穴情况不清楚的情况下,进洞探险。  

    23日上午,木卓乡大雪。 
 

    曾亮在下降中。

  

    李明松在建SRT挂片保护站。  

 

    曾亮在向驴友详细询问事发当时细节。

  
    这是李雄相机里最后一张照片。相机留在照片上的时间定格在2012年3月19日15时44分。11分钟后,他失足坠洞。

  
    洞中速降。

  

    22日11时55分,李明松挂在入洞40米处,往下看到的洞中景象。发现了李雄遗体。  
 

    洞中温度只有7度,李明松浑身发抖,拍摄的图片都是花的。



作者: 贵州都市报记者 赵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