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播剧《青芒》,寻越狱故事
1947年初,国共双方决战在即。身负绝密使命的我党特工“小猫”刚刚抵达重庆,便在敌人的大清洗中被捕,关押至被称为插翅难飞的秘密监狱“白山馆”。危急关头,代号为“A”的我党王牌特工、国民党重庆军需处副处长张海峰临危受命。3天后,“A”根据记忆中一份早年残缺的白山馆地图,吞下一枚预埋了机关的蜡丸,主动暴露身份,进入白山馆。面对白山馆的缜密检查和处处陷阱,A与狱中兄弟们绝地重生,在白山馆上演了一场夺人心魄的中国式越狱!这是近期的热播剧《青芒》中的剧情。
青盲 电视剧:
http://www.iqiyi.com/dianshiju/20120301/459b8c41d1502f6d.html?src=alddsj
以下给读者讲述历史上的两次成功越狱。
《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是谁贵州息烽集中营是什么样的“华子良”是如何逃脱魔窟的他印象中的“小萝卜头”是什么样的?半个世纪前,一部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红岩》问世,并迅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
《红岩》中“疯 老头”华子良的原型,其实就是山东阳谷县人韩子栋。
被捕 打入“蓝衣社”,被叛徒出卖
九一八事变后,韩子栋来到北平西绒线胡同西口的春秋书店当店员,这家书店是中共北京特科的一个秘密工作地点(北京特科是1931年4月由中共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奉周恩来之命建立的,直属中央特科,由周恩来领导,其核心成员有吴成方、肖明、周怡等)。
1933年1月,韩子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秋天受中共的委派,在山东同乡孔福民等人的介绍下,打入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蓝衣社”(复兴社)内部。在极其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他在“蓝衣社”组织建立情报网,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交给的任务。 1934年11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那一年,韩子栋才26岁。
从此,长达14年的噩梦,开始了。
受刑 牙齿被打掉,始终没松口
韩子栋被捕后,先后被关押在北平、南京、汉口、益阳、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重庆白公馆等11所监狱(其中3所是公开的监狱,8所是秘密集中营),受尽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
在受刑时,韩子栋连牙齿也被打掉了,但他毫不动摇,而特务机关又没有掌握到他的任何现行罪证,所以一直把他作为“严重违纪人员”对待,还派他去做杂役。
在南京秘密监狱,犯人吃的饭是红大米,里面拌了谷子、稗子、沙子、石头、头发等杂物。韩子栋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戏谑的口气写道:“饭到口里,牙齿打的是游击战,尽量躲过石头、沙子找寻米,但是我的牙齿始终没训练好,往往碰到硬东西,‘咯嘣’一下子,大小总要吃点亏。”所以,时间一长,牙齿脱落不少的他,只能吃软性食物。
平时,除了理发外,韩子栋不能走出监房半步,每天过的都是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阴暗潮湿的环境再加上营养不足,让他患上了皮肤病、风湿病、慢性盲肠炎等多种疾病。折磨 很多同志窒息而死
在贵州息烽集中营阳朗坝,韩子栋被安排进一间“长不及两丈、宽没有一丈的监房”,里面共住17个人。看守的特务还以犯人身体弱、易伤风为借口,把窗户用纸糊得密不透风,监房成了“闷罐头”、黑屋子。
除了空气、光线不足外,每个监房的水也限量供应:一天两担水。犯人们饮用、洗脸、刷碗、洗衣服、洗澡、涮马桶,全靠这两担水,“有喝的没洗的,有洗的没喝的”。水,在犯人们眼里成了宝贝。比生理折磨更让犯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在息烽集中营,犯人们没有放风的权利,不准和外界通消息,不准家属探监,韩子栋觉得这里“是个货真价实的活人墓”。
在公开的监狱里,犯人可以被允许看书;但在息烽秘密集中营,别说普通的书籍,就是连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总裁言论”都不能看。韩子栋在回忆录中写道:“牢房里没有书,没有字,一天到晚,像肉焖在锅里似的。那种寂寞,能使人病,能使人疯,也能使人死。许多年纪不大、身强力壮的同志,没有几年就被这样窒息而死了。 ”
特务们的暴行在心理上如何解释,或许韩子栋的这段回忆能给出答案。在湖南省益阳县王家堡秘密集中营时,韩子栋严词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引诱自首后,一个高级特务对他说:“你要死,没有这么好的事!死只是五分钟的痛苦,叫你死也死不成,活也活不了,叫你活受罪。这是对付你们的办法,对付你这种顽固分子也只有这个办法。 ”
计划“逃出一个是一个”
在贵州息烽集中营、重庆白公馆、重庆渣滓洞,韩子栋和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宋绮云等同志关在一起。罗世文组织成立了狱中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狱中斗争,并酝酿集体越狱。
要想越狱,前提是保持足够的体力。在牢房里走几步,活动一下四肢和身体,成为韩子栋等人唯一能做到的健身的方法。但是牢房里人挨人、人挤人,转动都困难,哪里还有走动的地方?强烈的求生愿望,使韩子栋等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沿着“8”的路线列队行走的办法。这办法使小小的牢房变成了走不完的狭窄曲径,他们给它起了个催人奋发的名字——“室内旅行”,并把锻炼身体当做为党工作而争取活下去的政治任务。
让韩子栋等人没想到的是,1946年8月18日,集体越狱计划还未实施,却传来噩耗:罗世文、车耀先两位同志当日被押解出重庆渣滓洞后,从容就义于歌乐山,尸体立即被焚化。
此后,韩子栋、许晓轩、宋绮云等人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在白公馆,狱中地下党支部仔细分析当时情况后认为,集体越狱越来越难,于是作出了“逃出一个是一个”的决定。
越狱“疯老头”麻痹看守逃脱魔爪
为了麻痹看守的特务,韩子栋从同室关押的一个疯子那里,学到了一手装疯卖傻的“绝技”,他可以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
特务真以为韩子栋坐牢太久,疯了傻了,就放松了对他的监禁和看管,并让他当伙夫,经常安排他跟特务出去买菜。
狱中地下党支部认为逃跑的有利时机到了,要求韩子栋抓住机会逃。韩子栋决定在罗世文、车耀先两位同志殉难一周年纪念日,实施这一重大计划。
据韩子栋的回忆录描述,1947年8月18日下午1时许,在酷暑烈日下,他跟随看守卢北春上街买菜。在从嘉陵江畔返回的路上,巧遇卢北春的熟人胡维景,卢北春应邀去胡维景家打牌。打牌间隙,胡维景又应他人之邀出去赴宴,留下一位勤务兵模样的人看着韩子栋。
过了一段时间,韩子栋拿出两万元钱请“勤务兵”去买西瓜。“拣顶好的买,最好买点冰来冰一冰,剩下的钱你坐车,不用给我啦。”韩子栋知道,西瓜加冰不过几千元钱,剩下的是那人的外快,他当然乐意跑腿。
就这样,韩子栋机智地支走了“勤务兵”后,撒开大步迅速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魔爪。
这件事在国民党保密局引起极大震动,特务头子恼羞成怒,派出大批特务带着警犬四处通缉、搜捕韩子栋,但一无所获。
韩子栋从重庆逃跑后,昼伏夜行,渡长江,钻深山,几经辗转,同年11月才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解放后,韩子栋担任过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1992年5月19日,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在贵阳市病逝。
。
他与“小萝卜头”的患难之交
在贵州息烽集中营猫洞监狱里,韩子栋认识了“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小萝卜头”乳名森森,大名宋振中;父亲宋绮云,曾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兼高参;母亲徐林侠是江苏邳县第一任妇女委员。
用体温暖干尿布,“小萝卜头”妈妈得了风湿
宋绮云和徐林侠被特务秘密逮捕时,“小萝卜头”还在襁褓中,是父母抱着他来到监狱的。牢里没尿布,徐林侠东拼西凑,才勉强缝补了两块。牢房里见不到阳光,昏暗、潮湿。尿布湿了,徐林侠就把它围在腰里,夜里垫在身下,用她的体温暖干。时间一长,她就得了风湿病。“小萝卜头”长年被关在监牢里,缺少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监狱的伙食很差,这个可怜的孩子饿得面黄肌瘦。
“他的手又薄又小,腿也只有一点点大,只有他的头发育得比较正常,和身子很不相称,显得特别大。人们都爱摸着他可爱的头,望着他那大大的黑亮的眼睛,叫他‘小萝卜头’。久了,就很少有人叫他的本名了。”《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小萝卜头”一家三口虽然同时被关在息烽集中营,但他们被分开了:“小萝卜头”和他的妈妈,被关在山坡上的“义斋”女牢;宋绮云则和韩子栋被关在山下的“忠斋”男牢,他们在同一个牢房里。
“小萝卜头”喊一声爸爸,全牢房的人满眼含泪
有一天,韩子栋和其他囚犯正在牢房里锻炼身体,忽然听到一个小孩清脆的叫喊声,宋绮云“啊——”地惊叫了一声,随即冲到窗前。这时,韩子栋看到一个皮包骨、个子小、脑袋大的小男孩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样子像刚蹒跚学步的婴儿。“他的两只胳膊抵住牢墙,头垂在两臂中间,上身的衣服只搭到肚脐,裤子瘦小,紧紧箍着屁股。裸露着的脊背,忽起忽落,根根肋骨鼓起来像条隆起的山梁。 ”韩子栋在回忆录中写道,“小萝卜头”喘着粗气,艰难地仰起头来,两只大眼睛直直地看着他的爸爸。他的嘴巴嗫嚅着,刚喊出一声“爸爸”,眼泪就溢出来了,哽住了喉咙。这时一个看守匆匆跑来追他,“小萝卜头”就转过身撒腿跑了。而一直保持镇静的宋绮云,斑白的乱发颤动着,胡须哆嗦着,但没有吭声。全牢房的人满眼含泪,愤怒在心中沸腾。
这是韩子栋第一次见“小萝卜头”。
韩子栋越狱前,“小萝卜头”送来白布口袋
韩子栋越狱前,徐林侠用旧布给他做了一件衣服和一个白布口袋,让“小萝卜头”交给韩子栋,“看到针线缝里有血迹,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韩子栋越狱时把白布口袋带了出去,后来赠给重庆歌乐山美蒋罪行展览馆,成为历史的见证。
1949年,国民党大溃败,最后撤离重庆时,在狱中进行了大屠杀。当年9月6日,特务用匕首将“小萝卜头”一家三口秘密杀害于重庆松林坡戴笠警卫室。为了掩盖罪行,特务将他们的尸体埋在屋内水池底下,打上三合土。“小萝卜头”牺牲时,只有9岁,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烈士。
不过,韩子栋晚年每每忆及“小萝卜头”,总会称他为“老战友”。韩子栋在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年龄小,这不假,但他在监狱里关了8年。有8年狱史的人在白公馆里是为数不多的。更主要的,他是我们党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可靠的秘密小交通员,他的聪明才智、对敌斗争的经验,是同龄孩子无法与之相比的。他在监狱里所做的工作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我为有这样一位小英雄做我的‘老战友’而感到自豪。 ” 据《聊城晚报》报道
相关新闻
白公馆的虎口脱险:19人奇迹般成功越狱
1949年11月27日,解放军逼近重庆,国民党在撤逃前对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囚犯实施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在这场屠杀中,白公馆的罗广斌等19人却奇迹般成功越狱,虎口脱险。
当时,白公馆关押有囚犯约50人,在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徐远举的指挥下实施屠杀。但革命者在狱中一直注意琢磨狱方看守人员的情况,伺机进行策反工作,以争取其在关键时刻能提供帮助。
看守杨钦典同情革命,表现友善,被列为了争取教育和策反的对象。在狱中革命者的感召下,他得知大屠杀的消息后,立即通知了罗广斌。罗广斌和难友趁机做工作,劝他把狱中革命者救出去,争取立功赎罪。
经过思想斗争,杨钦典同意提供帮助。他把门锁打开,但未取下,后上楼观察动静,看警卫部队是否撤走,如果撤光了,就在楼板上跺脚三下为信号,下面的人听到信号就把锁取下跑出去。
魔窟的大门打开了,难友们在夜幕掩护下,相互照顾着冲出监狱。未料,他们刚跑到监狱离公路一半距离时,亮着车灯的汽车从渣滓洞方向驶过来,被特务发现,有人开枪了。难友们迅即掉头,向白公馆后山跑去,由于特务的惊扰,一起跑出来的19个人,也被冲散了。
28日天亮前后,半数越狱难友逃出了警戒范围,各寻安身之处,其余的也在重庆解放后,相继走出深山老林。
据《重庆晚报》报道
http://gzzlsb.gzsqw.cc/news/itemid-21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