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州茶旅游业发展方向探索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州茶旅游业发展方向探索
发布时间:2012-04-12        浏览次数:1113        返回列表
       内容提要:茶产业和旅游业都是贵州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正在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两者产业关联度大。本文试阐述贵州发展茶旅游业的意义和条件,分析贵州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加快贵州茶旅游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 旅游业 对策建议
前言
        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贵州现有各种类型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茶叶产区;贵州生产高品质绿茶,为国内茶界所公认,茶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等独特品质。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茶产业作为贵州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目标是成为在规模、品质、品牌引领导中国绿茶产业发展的大省、强省。目前,贵州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正加快实现茶叶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2007年起,每年各级财政共投入茶产业资金超10亿元,新建茶园以每年50万亩的规模推进。

            同时,贵州是集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自然景观和气候等旅游资源“五位一体”的旅游大省,正如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称赞贵州是“生态之州、歌舞之州、文化之州、欢乐之州”,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重点打造,贵州作为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悄然形成,贵州旅游产业正朝着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精品战略的方向迅速推进,仅2009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近400亿元,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正在全国唱响。茶产业和旅游业关联度大,如何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打造茶旅新产业,为地方经济增添新活力”是贵州决策部门和理论界正在探索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更多从茶产业发展的视角,对贵州茶旅游业发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贵州发展茶旅游业的意义

         茶旅游是利用茶园景观、茶叶加工场所、茶区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以茶业生产经营活动为特色,结合品茗和茶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茶业经营形态。茶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它既有茶叶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茶旅游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农游合一性、市场定向性、高效性等五方面特点

        发展茶旅游业,融贵州“茶”与“景”为一体,将旅游的休闲度假、生态体验、文化体验等功能需要与贵州茶园的观赏性、茶产品的丰富性、茶文化的原生性、茶历史的厚重性藕合在一起,通过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馆、茶吧、茶餐厅,以茶为主题的体验馆、博物院或公园,茶家乐等茶旅游要素,打造茶旅游精品线路,开发茶旅游产品,使游客对贵州规模迅速扩大的茶园基地、升级换代的茶叶加工体系、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有一个直观感受和体验,让游客在休闲观光、品茗中获得放松、快乐。
 
         在贵州茶产业和旅游业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发展贵州茶旅游业对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使传统茶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向以茶为载体的第三产业拓展,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实现茶产业升级换代。

         二是丰富贵州旅游业内涵,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贵州茶园、茶产品、茶文化、茶艺茶道等贯穿于旅游之中,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为游客提供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促进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体验等高层次发展。

         三是使茶园、加工车间、茶产品、茶文化等等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展示“贵州好山好水好茶”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贵州快速成发展的茶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推介“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打造“多彩贵州”品牌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强化贵州茶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培育贵州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忠诚爱好者,提高游客对贵州茶产业和旅游业品牌的忠诚度和重游率。五是提供许多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就业机会,开辟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加快茶区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发展茶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一是贵州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快速。贵州是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可开发的自然资源有1000余处,可开发的乡村旅游点1000余个。目前已经开发经营和已列入旅游规划的491个旅游区(点),其中A级79个、B级191个、C级及以下221个。贵州已形成了6个特色旅游区、正逐步推出高原喀斯特生态、丹霞桫椤生态等特色文化品牌;以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正在全面规划和开发中[2]。“十五”以来,贵州旅游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是贵州生态环境优越,山好水好空气好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温15℃,年降水1300毫米,无霜期260-330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200-1600小时,为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三分之二,光照柔和,是全国乃至全球紫外线辐射强度最低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是中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基地之一,有植物资源7000多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其中,黔东南州和黔南州森林覆盖率分别高达62.78%和47.56%。茶叶主产县如湄潭、凤冈森林覆盖率60%以上。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贵州茶文化底蕴深厚。贵州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文化资源丰富,是我国山地传统茶文化的典型代表[3]。贵州48个民族尤其是17个世居民族世代与茶结缘,孕育和积淀了丰富多彩和鲜为人知的民族民间茶饮、茶食和茶俗文化。如晴隆、普安的擂茶面,武陵山区的飞歌油茶汤,仡佬族特别爱喝油茶等。贵州保存着大量茶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览贵州山水、品饮佳茗留下许多诗词歌赋、书画等茶文化艺术佳作或珍品。如尹珍与黔茶、阳宝山·建文帝·佛茶、黄庭坚与都濡茶、浙江大学“湄江吟社”等。
 
          第四、政府重视,茶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和旅游业,正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为茶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贵州省发展茶旅游有充足的客源;有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天然场所和理想区域,茶旅游产品的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需要;茶旅游产品可以带给游客更多精神的愉悦、文化享受,将对城市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二、贵州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时间短,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相对松散,贵州茶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茶产业方面,主要在贵州境内高速公路沿线、著名风景名胜点(线)配置一些生态观光茶园,在中心城区推动建立一批茶馆,组织专业人员发掘整理茶历史、茶文化,编印茶文化书刊,传承弘扬茶艺、茶道,创作一批茶文艺节目,打造一些茶旅游项目。旅游业方面,按照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四位一体”要求,深度开发了西江苗族文化、肇兴侗族文化、音寨布依族文化、遵义红色文化、安顺屯堡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创作一批具民族特色、符合多层次、多样化文化要求的优秀舞台剧目和综合性娱乐晚会,组织多彩贵州风赴重点客源地演出,建立旅游与文化互为载体的合作机制 。

          今年,贵州在北京、上海等十省(区、市)和台湾举办“感知多彩贵州”旅游推介活动,将“美的品茗”列为子活动,启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同步宣传推介。遵义市湄潭、凤冈分别举办了“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春行茶乡、清凉一夏”主题旅游活动和“中国绿茶专家论坛暨凤冈·茶海之心旅游节”。
 
贵州茶旅游业总体处于起步晚,基础差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贵州省还没有对茶旅游业资源、环境、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统筹规划,思路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发展茶旅游业的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发展随意性大、长期性不够。茶旅游目标人群和细分市场定位不明确,对主要的客源地市场和消费人群研究不透,茶旅游线路设计不清晰,特别是精品线路设计不科学,导致茶旅游业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茶旅游业基础有待改善。受贵州特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贵州旅游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弱,旅游公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业发展基础需进一步提高。贵州茶园传统上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贵州著名的风景名胜点和主要交通沿线,很难见到生态观光茶园;茶馆虽然在贵阳、遵义等有蓬勃发展之势,但全省总体而言,地级市茶馆数量不多、服务功能单一;尽管以农家乐为载体的茶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如湄潭、凤冈和开阳等,但茶家乐还是少之又小;除雷山鑫山公司正在启动茶文化史展览馆建设、贵定经典公司正规划新建贵定雪芽茶文化陈列馆外,集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茶产品的展示、交流、推介等功能寓一体的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茶旅游精品项目储备数量少。从事茶旅游的中高级人力资本不够,旅游公司不多。
 
        三是茶文化的保护开发有待加强。受专业人员匮乏、无相应机构和财力支撑等体制机制制约,对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的发掘整理比较零碎、不系统、不深入,更多是停留在整理阶段,目前主要有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部分专家在从事茶文化工作。但对茶文化的传承处于探索阶段,无文化传媒机构策划,缺乏专业包装和市场运作,弘扬茶文化的前景容不乐观。
 
        四是茶旅游产品不多、功能单调。茶旅游产品主要是茶叶,只有遵义有茶饮料,茶食品、茶膳食的开发刚起步,主要是一些民间的做法。编制了如欢迎你到西部茶海来、凤冈油茶、印江茶漾、威宁罐罐茶等一些地方特色的茶艺节目,民俗特色鲜明有余,文化创意不够。市场上以茶文化为载体,深层次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廖廖无几。茶旅游功能方面,主要依托茶园美景来吸引和留住游客,在生态和观光上做文章,而在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五是茶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对贵州茶旅游业的宣传还没有形成共识,宣传力度不大,宣传主题不突出、宣传手段不多,没有在主要目标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的态势。尽管贵州茶产业和旅游业各自高频率参加和举力各种宣传推介活动,但整合资源,旅游业与茶产业同步宣传刚刚启动,还没有形成宣传合力。
 
三、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贵州茶旅游业,形成特色。结合贵州的特点,通过合理规划,形成以贵阳、遵义、都匀、安顺和湄潭、凤冈、石阡、印江、贵定等主城区茶(艺)馆为主的茶艺文化区;以贵州五大产业带为主的茶园、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湄潭、凤冈、雷山、黎平、开阳为主的农家茶楼旅游区;以省内黄果树、百里杜鹃、草海、遵义红色旅游、黔东南苗寨侗寨、荔波等主要风景点为主的茶制品、茶具、茶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等功能特色区。
2.要积极开发以茶为原料或题材的旅游产品。加强对茶礼品市场的开发,根据旅客消费需求,在包装设计、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对针对性开发。发掘整理各地有民族风味的与茶有关的食品,制作茶叶菜肴可供游客直接消费,以及作为纪念品或礼品的含茶包装食品。加强与茶叶相配套的精美茶具的开发与制作,借鉴乌龙茶的做法,研究出与贵州绿茶性质相适应,更有利于保持茶叶品质的茶具及冲泡程序,促进茶具业的发展。开发以茶树或茶叶副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如借鉴日本研制出以茶渣为材料加工的茶船、花盆等,以茶梗为原料加工的保健枕头等。深度开发传承茶文化,制作与茶叶典故为题材的工艺品,利用茶叶内含抗氧化剂等功能成分为原料加工保健产品等。
 
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树立对茶旅游的认同观,在设计既有个性,又体现茶文化、茶旅游共性的产品。对茶旅游资源的内涵准确定位,借鉴其它地区茶旅游发展的经验做法,找准贵州旅游产品的定位点。以直观通俗形式,展现贵州茶旅游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养,以及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旅游者能感悟贵州茶旅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围绕主要目标市场和宣传主题,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进行高强度、高频度的宣传推介。同时,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宣传推介资源,形成宣传合力。
4.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重点培育和创造贵州茶旅游业发展的中高等级生产要素。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强力推进,有利于统一思想,完善制度,加强投入,为贵州茶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各部门建立以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茶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建设和完善诸如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公共产品和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旅游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府引进茶旅游业专业人才和资本,消除茶旅游发展的瓶颈。

        重视专业型茶旅游人力资源培育,倡导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茶旅游人才;创造条件,打造精品项目,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使他们成贵州茶文化保护开发,茶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不断创造茶旅游企业家资源,吸引优秀企业家进入茶旅游行业,通过组织培训,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贵州茶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力。
 
作者: 雷睿勇 http://www.gztea.cn/info/?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