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3日,记者随贵州扶贫生态移民采访团前往贵州东部的丹寨、台江、万山、松桃等县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访。
8月1日上午,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集镇生态移民安置点,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砌砖盖房。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场面
44岁的刘金模一大早就从8公里外的长坳村来到现场,认真监督、计算着工人们搅拌沙子和水泥的比例,细心地检查每一堵墙壁。该生态移民安置点共有100套住房,今年5月动工以来,进展顺利,所有房屋的第一层正在施工中。
“我们村有20多户搬迁到这里,大家轮流来这里当‘监工’,保证房子质量。”刘金模说,以前住的地方离这里有8公里,房子在山坡上,要走一公里多才能到坑坑洼洼的通村公路上。两个娃娃上学每天来回要走10多公里,我和妻子经常担心他们的安全。而这个安置点旁边就有小学和初中,以后娃娃上学就太方便了。”
松桃县大兴镇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户龙可权告诉记者,他住在离此处15公里外的岩拉村。以前家里只有8分地,种些玉米和水稻,每年的收成只够一家人的口粮,根本就没有积蓄。老大已经8岁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上学,因为当地根本没学校。龙可权说,今年9月开学,8岁的儿子可以去上学了,家里到学校就几分钟的路程。他和妻子还将参加镇里组织的技能培训。
据了解,我省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且山高坡陡、居住分散、饮水困难、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大,扶贫成本高,很难就地实现脱贫致富。而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迅速改善搬迁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降低扶贫成本。
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付贵林介绍,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就是把居住在山高坡陡、居住分散、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贫困农户迁入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城市和小城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确保每户移民有一套房子、一个门面(摊位)、一次培训、一个孩子免费就读职业学校、一个就业机会支持。各安置点将充分考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及排污设施,搬迁户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确保移民户留得住,各地都着力提升其“造血”能力,保证其搬迁后的生活保障和后续发展问题。
“贵州用9年的时间把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200万农村人口搬迁到小城镇(集镇)或产业园区安置,将确保我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付贵林介绍说。
贵阳晚报记者 曾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