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州荔波瑶山腹地“白裤瑶”20年的变化(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州荔波瑶山腹地“白裤瑶”20年的变化(图)
发布时间:2012-08-21        浏览次数:813        返回列表
              

  从“叉叉房”到吊脚楼,再到中西合璧的吊脚砖木房……

  瑶山腹地 “白裤瑶”的20年

  黔边人·黔边事之三

  核心提示

  荔波瑶山乡,南邻广西,这里曾是贵州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居于瑶山地区的白裤瑶,也是贵州最后一个“刀耕火种”的民族。至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仍保持着原始民族的社会形态。

  对土生土长的白裤瑶谢永光而言,亲历这个民族跳跃式发展的最直观感受,是他的乡邻们,在二十年内,从透风透雨的“叉叉房”搬进了中西合璧的砖木吊脚楼。

  “瑶山深处有人家”

  ■当地一曲民谣诉尽了瑶家人曾经的辛酸:“我家住在大山巅,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

  见到谢永光的时候,时值下午三点,他躺在竹制摇椅上,看起来宿醉未醒。
 


 拉片村内,最新一拨移民所居住的中西特色兼具的吊脚“别墅群”,
有一部分已经被外地客商承包了准备开发原生态旅游项目

  头天晚上,三名云南的客商在谢家农家乐留宿,拉着谢永光作陪。游猎民族后裔的爽朗天性在酒桌上展露无遗,一高兴,谢永光比客人还先醉。

  尽管身处3A瑶山景区内,谢家店里的消费水平也不高,食宿全包人均每天也不过五十元。但是,整个七月,算上前来采风常住的四名大学生,谢永光总共才接待了三拨客人。

  今年,生意不算太好,但这位土生土长的瑶山人仍觉得满足——“比起小时候,日子好太多了!”

  谢永光成长的荔波瑶山乡,南邻广西南丹,正是贵州最贫困的两山地区之一。当地一曲民谣诉尽了瑶家人曾经的辛酸:“我家住在大山巅,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

  谢永光一家四口,都是正统的白裤瑶。白裤瑶自称为“兜摩”,瑶语意为:移动的民族。谢永光的祖先们,原本世代穴居于深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

  回忆起老是挨饿的童年,37岁的谢永光皱起了眉:每年七八月份都是瑶家人难捱的坎,往年的存粮吃完了新粮食又没长成,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去地里扯青涩难咽的包谷苗吃。

  谢家所在的拉片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5亩。“拉片”在瑶语中,本是平坦开阔之地的意思,还属整个瑶山地区最好的一块地。

  谢永光幼年丧父,跟着母亲全靠大哥养,家中条件自然比旁人更差。买不起床,睡地铺,铺上一床又霉又黑的棉被,往往要挤上五六个小孩子。日子好的话,年幼的谢永光一年才能吃上两次肉,七月半一次,过大年一次。

  “兜摩”出了大学生

  ■正是这批受过教育的年轻瑶民,进入社会后,又能利用手中资源反哺故土……

  1990年,作为瑶族仅有的四名中学生,谢永光前往荔波县城念初中。学校早餐供应包子,两毛钱一个,瑶族学生没钱买,饿着,等免费的中餐和晚餐。“整个瑶山,只有四个人能上中学。你想想,我们这里有多穷……”谢永光说。

  初中毕业回乡,谢永光成了当时瑶山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对于瑶族教育水平低下一事,他一直耿耿于怀,于是选择去了深山中更偏远的菇类村做代课教师。

  每月工资70元,还能领30斤大米。能吃上掺了大米的包谷饭,在村中已属特别有面子的事。每到发工资的时候,谢家人还会买上一斤油,吃上整整一个月。

  谢家和乡邻都开始走上坡路了,他的不少学生却依旧令他揪心:“一贫如洗都称不上。”

  去学生家中走访,谢永光发现菇类村竟然还有极少数瑶民住在木桩支起的“叉叉”房中,夜里一大家子围着篝火入睡。

  几年后,县里派下来的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帮助拉片村部分村民住进了砖瓦房。瑶民教育问题,也开始受政府重视。从谢永光教书那年算起,瑶族在校初中生人数二十年增加了七倍。谢永光自己也没料到,当年走访的那批学生里,竟然出了白裤瑶第一位大学生。乡里的干部凑钱,帮助“兜摩”第一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正是这批受过教育的年轻瑶民,进入社会后,又利用手中资源反哺故土。

  白裤瑶的“黄金三年”

  ■2005年至2007年,村里组建起了第一支原生态的“猴鼓舞”表演队,夜夜在谢家门口的广场上表演。

  到本世纪,扶贫工作队来了好几拨,住“叉叉房”的瑶民几乎悉数下山了。

  叉叉房——吊脚木楼——中西合璧的吊脚砖木房屋,二十年内,拉片村里的民居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换代。

  尽管居住条件改善了,温饱也不成问题了,但谢永光看得明白:“每人五分田,靠自己,大家连砖瓦房都修不起。”

  对拉片村而言,真正的发展机会出现于2005年。那一年,政府为推广瑶山地区在五一黄金周举办“瑶山民族风情周”,乡里的干部齐上阵,到小七孔发宣传单吆喝。

  游客来了,村民的脑子也开始活络了。作为村长,谢永光贷款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还买了一台城里时髦的三门冰箱。

  谢永光说,2005年至2007年,算是拉片的“黄金三年”。村里组建起了第一支原生态的“猴鼓舞”表演队,夜夜在谢家门口的广场上表演。

  “保守估计,每天赚百把元。”和谢永光一样的22户农家接待户,均年收入2万多元。

  可惜的是,“黄金三年”的热乎劲一过,宣传力度稍减弱,谢家农家乐又开始闲着了。

  年轻瑶民见过世面后,不再甘心待在山里,开始动起脑筋到外地务工找钱。目前拉片1600余人中,约300人在外务工。过年回家,大家也会和谢永光聊及“钱生钱”的法子。

  “老一辈都不懂,要从游客身上挣活钱。”谈起村中未来的发展规划,谢永光更像一个头脑精明的生意人。

  眼前的谢永光趿拉着一双廉价的蓝色塑胶拖鞋,身上的T恤是去桂林考察时获赠的,最打眼是那条灰色棉布裤,这身打扮提醒着来访者--和村中依旧按古法穿白棉裤的老人比起来,新生代白裤瑶已经非常乐于和外面的世界接轨。

  外面的世界,也的确开始关注这个大山深处的民族。游客从荔波县城前往拉片,要经过一座“王蒙桥”,足够眼尖的话,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吊脚瑶寨中,还能看见一座香港影星古天乐捐建的慈善医院。

  延伸

  蓝图与困惑

  就像穿白棉裤的老人和穿牛仔裤的年轻仔一样,古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生存理念在瑶山并存。同时,这也正是瑶山地区,在物质生活步入快车道发展的同时,戏剧性的冲突所在。

  原本借着小七孔景区的东风,再加上瑶山3A景区创建成功,“黄金三年”后乡里也一直想把旅游业搞起来,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瑶山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老瑶民身上囤积着瑶族的历史记忆,最能吸引游客眼球,可他们却不大爱掺和这些新鲜事。

  为提升村民素质,乡里制定了帮扶计划,每位乡干部都负责十余户人家,每星期入户两次,目前主要工作检查卫生。

  “个人卫生先和城市接轨,再谈旅游发展。”每到饭点,何正光都要溜达至自己的片区内,挨家挨户敦促村民养成饭后洗碗的习惯。

  另一方面,和谢永光一样的年轻人,急于发展又似乎有点使不上劲摸不着门道。

  目前,拉片唯一的旅游收入,来自村里的瑶山游人中心演艺场。演艺场由乡里承租给一位外地客商,客商自己组建了市场化运作的“猴鼓舞”表演队。三十余名表演队成员基本都是年轻人,男性月薪1200元,女性略高,为1500元。

  旅游不温不火,谢永光又带着年轻人转向投资经济效益高的瑶山鸡。不料,一场瘟疫,让一切从头再来。目前,拉片的人均年收入在瑶山乡仍处最低水平。

  有人退缩了,也有人泼冷水,可谢永光不在乎。乡里最新的旅游规划已经出炉,他蛮有信心能在两年内让村里的农家乐重新红火起来。毕竟,他毕业那一年关于“饭和床”的梦想已经变现。

  回望走过的路,谢永光说:“能有今天,日子算是越过越踏实了!”  

 


作者:  申欣 黄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