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阳青岩书院与文状元的历史(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阳青岩书院与文状元的历史(图)
发布时间:2012-08-22        浏览次数:897        返回列表
            清朝贵阳出过文、武两状元,文状元名赵以炯,武状元叫曹维城。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生,贵阳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麻江人夏同和、遵义人探花杨兆麟并称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贵阳青岩古镇进城大门
 

    幼年时赵以炯寄养在贵阳外公陈振家,由于外公家是书香门第,加之居住南明河甲秀楼旁的宿儒名贤聚集区,使赵以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6岁时,赵以炯从贵阳外公家返回青岩。回到青岩后,赵以炯就读于青岩书院。

    青岩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历史渊源之地,这是一个从明朝军营屯兵驻地发展起来的文化重镇。因为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

    青岩书院的形成和青岩一班姓土司有关。清代乾隆年间,班氏土司家庙被烧毁,以修家庙为由,将班氏先祖供像供奉于青岩众绅捐资修建的文昌阁,久占不还。嘉庆六年(1801年),皇帝下旨全国春秋两季祭祀悠关一城风水的文昌帝君。早对班氏土司将班氏祖先与文昌帝君并列的作法很是不满的众绅,要求班土司搬出祖泥,以便青岩百姓祭祀文昌帝。班土司不但不搬反蛮横不讲理,认为青岩城是班氏先祖所建,祖泥有资格供奉于城池最高点。这一占又是二十几年。无奈,清道光四年(1824年),青岩李、赵、张几大姓联名上诉时任土司班廷献,据说官司一直打到朝廷,皇帝以班廷献将祖泥与文昌帝君并列供奉犯下“大为不敬之罪”,须尽快搬出文昌阁。这场官司,班廷献不仅将祖泥搬出文昌阁,还输掉班家四合院,一个花园、粮仓、牢房等十八栋建筑的衙门。因班家衙门处于古城中心,几姓人家就把赢得的衙门开办成书院,便是青岩书院。
 


赵以炯故居
 

    书院规模很大,结构为三进四合院梯形,布局雄伟,每栋房屋空间均在四米,采光良好、环境优美,确实是读书的环境,青岩的有钱人家便纷纷把儿子送到书院求学。赵以炯回到青岩后就读于青岩书院,他自幼就聪明好学,在书院发蒙于吴竹堂(登桂)先生。以后,赵以炯还曾受业于顾伯芗、高扬华两先生。光绪二年(187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二人入贵阳贵山书院深造,受读于前任贵州学政韦伯谦,并受到贵山书院黄芷衡的熏陶。在此间,赵以炯学识渐长,写出《何谓儒家之教》等心得,深得其师韦伯谦赞许。

    光绪五年(1879年)赵以炯中乡试第十名,中已卯科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进京参加会试,赵以炯兄弟二人同中丙午科进士,并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在殿试中赵以炯获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状元。为贵州前所未有,举国惊异。

    今天的赵以炯故居,两进四合院构成,坐南向北,占地约千余平方米。虽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但保存非常完好。青瓦覆盖,木雕门窗,暗红中透出时间的久远。右厢的木雕门窗艺术部件,属木雕门窗的精品。右边一栋房屋门朝南开,有庑廊,与二进院建筑构成对应。一、二进院有过堂隔开,过堂两侧门柱上挂有木刻对联,曰:“山川遗故宅,文史赐科名。”过厅右边两间室内挂着有关赵以炯轶事的图画,配有文字说明。二进院的正堂内陈设着与赵以炯有关的物件:有他书写的扇面一幅,他为龙泉寺老和尚题字的拓片一张,还有皇上颁布的诰示复印件一份,上有“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赵以炯”的字样,故居所在街道也更名为赵状元街。

    青岩以及青岩书院因为这位文状元赵以炯,在贵州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赵以炯不仅是贵州,而且是云贵两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从此,贵州人总算扬眉吐气,终于结束了明、清五百年来没有状元的历史。

    ⊙雷高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