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阳夏状元街的故事(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阳夏状元街的故事(图)
发布时间:2012-09-20        浏览次数:1218        返回列表
         贵阳市夏状元街位于贵阳龙井路小学和贵阳清真寺所在地的那条街。夏状元街分别与文庙巷、团结巷、下合群路相连接。


夏状元街。
 


         过去有这么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万般皆下品”不对,应该摒弃。说“惟有读书高”则反映了对读书人的敬重及对文化知识的尊重。说到“惟有读书高”,想起了四十多年前那场“文化大革命”时期闹出的笑话。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几个左右当时政局的“人妖”曾强迫媒体宣扬什么“不学ABC,照样当接班人。”胡说什么“知识越多越返动”,还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试想不读书,没有知识,不学无术,能建成强国吗?知识才是力量,不认真读书和实践,知识何来?所以尊重知识,敬重读书人是人类的进步。历史上我们贵阳的经济文化与中原发达地区相比虽然相对落后,但尊重知识,敬重读书人却不比发达地区的人差。所以在清代,当贵阳出了两名状元之后,人们便把这两名状元住地的地名称叫状元街。状元街这一地名,后来也被政府“法定”。而“南有曹状元,北有夏状元。”也成为上几代贵阳人对外炫耀的口头禅。
 


夏状元街上的龙井小学。
 

  这中国状元留学生第一人,就是城北的文状元夏同龢。民国初年,政府将夏同龢住地命名叫状元街。如今更直白,叫夏状元街。就是贵阳龙井路小学和贵阳清真寺所在地的那条街。夏状元街分别与文庙巷、团结巷、下合群路相连接。

  夏同龢,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我省今麻江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其父夏廷源,曾在国子监就学,后任知府。夏同龢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赴广东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陶笔峰门下。返黔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会试中贡生。同年参加殿试大考,经光绪帝“御笔钦点”,成了我省继青岩人赵以炯之后的第二个文状元。

 


夏同龢手迹。(资料)
 

  夏同龢中状元后,先出任翰林院编修,继任湖南科考副考官,再任北京法政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同龢被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考察,主修工业和经济建设等科,成为我国自隋唐以来第一个状元兼留学生的人物。这也是我们贵州人的一份殊荣。

  夏同龢在日本留学期间,国内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腐朽政府。夏同龢在日本留学六年。待他学成回国,中国已是“敢教日月换新天”了。他回国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被都匀府选为国会议员。民国八年至民国十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长。民国十二年,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夏同龢于民初移居贵阳今夏状元街,常与友人以书画诗文相娱。是清末民初我省著名的书法家。其存世作品有他给广东学政丘逢甲故居写的“澹定邨”,其墨迹现为《岭南文史》保存。他曾为我省赤水县官渡谢氏节孝仿题联。今被该县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一些墨迹现收入藏于我省省博物馆。《贵州通志》中称夏同龢“工文善书,有名当世。”

  贵阳市政府非常重视贵阳历史文化,尊重历史上贵阳的文化先贤。将这条叫了几十年的状元街加上一个姓氏,叫夏状元街,画龙点睛,凸现了中国状元留学生第一人是我筑城历史上的一个大亮点。体现出市政府在命名贵阳街道地名时注重贵阳历史文化的印记,也为贵阳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今天,龙井小学内朗朗的读书声,清真寺内虔诚的诵经声,给这条状元街增添了更加浓浓的文气!

作者: 周诗若/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