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可口可乐拒兑10万个有奖瓶盖 (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可口可乐拒兑10万个有奖瓶盖 (图)
发布时间:2012-09-20        浏览次数:493        返回列表
新闻事件】
☆12万元收集十万个瓶盖

        近日,网传“可口可乐公司拒绝兑换10万个‘揭盖赢奖’饮料瓶盖”:广西南宁贺凤伏花12万元请人收集十万个“再来一瓶”可乐瓶盖,兑奖时却遭到拒绝。

可口可乐公司表示,贺凤伏不是购买可口可乐产品的消费者,不具有兑奖的资格。消委会认为,只要在指定时间内,可乐公司就应给予兑奖。

【事件回顾】
☆流失兑奖瓶盖的甜头

在南宁市北湖村王屋坡贺凤伏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杂乱地堆放着十几个编织袋,袋里装满了印着“送一罐可口可乐330毫升汽水”的瓶盖。
 


 

贺凤伏说,从今年3月至7月,他共收集瓶盖12万个,如今已经超出兑奖期限,这堆积如山的瓶盖仍“前途未卜”。

“可口可乐公司每年会有兑奖瓶盖,有一部分流失到我们的回收站公司,工人尝到甜头,便开始捡拾瓶盖。我负责让他们收集瓶盖,然后兑换饮料,分批发给工人,再一起卖掉。” 在塑料厂里工作的贺凤伏说。

☆非正常消费不予兑换

贺凤伏说,近几年,他通过收购和兑换有奖瓶盖,获得不少经济利益。今年跟往年一样,他召集工人回收有奖瓶盖,并用自己的钱垫付给部分工人。

“有我母亲的8万元养老金,还有2万元贷款,现在还欠工人4万元,一共14万元左右。”贺凤伏说,“7月上旬我去兑换瓶盖时,可口可乐方面说此举属非正常消费不予兑换。”

【走访调查】
☆公司:有“套利”之嫌

可口可乐(广西)饮料有限公司表示,贺凤伏大批量收购瓶盖并非正常消费者行为,不符合促销活动针对的消费者主体,并有“套利、挣差价”之嫌。

可口可乐2012“揭盖赢奖”促销活动的公示显示:2012年3月15日至2012年7月15日,购买带有“揭盖赢奖”促销标志瓶盖的产品,有机会赢取“赠饮奖”。

奖项设置及兑奖方式:如瓶盖内印有“送一罐可口可乐330毫升汽水”的字样,即可获赠可口可乐330毫升汽水一罐,中奖者需携带中奖瓶盖前往指定兑奖点兑奖。

☆法律顾问:不存在合同关系

法律顾问覃治认为,兑奖是基于购买可口可乐公司产品而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是合同关系。贺凤伏不是购买公司产品的消费者,不存在合同关系,因此不具有兑奖的权利。

覃治说,假设公司不知道瓶盖来源,就会把贺凤伏当做普通消费者看待。但他明确告知了自己的身份和瓶盖的来源,且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不符合促销活动规定的。

☆往年可以今年却不能?

眼看十万多个瓶盖就要“打水漂”,贺凤伏很不理解,“我觉得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诚信度很高,为什么往年可以兑换,今年却不能?我们没偷没抢,为什么是违规收购?”

可口可乐(广西)饮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往年是否给予贺凤伏批量兑换瓶盖,公司方面没有查到相关记录。

覃治认为,贺凤伏以前有可能隐藏了转卖瓶盖牟利的事实,往年如果兑换成功,并不能视为公司对他这种收购行为的认可,“只能说他成功的钻了规则上的漏洞。”

☆律师:先占所得受保护

广西安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韦开林表示,直接购买饮料的是直接消费者,但一部分人喝完饮料就将瓶子丢弃,丢弃行为在《民法》里属于抛弃,捡到这个瓶子,就是先占。

对于先占所得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不管是直接购买的,还是先占所得的消费者,都应该是消费者群体里的消费者,贺凤伏是可以得到兑奖的。

☆消委会:应给予兑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叶桂明认为,只要促销活动的公示中有“需携带中奖瓶盖兑奖”的规则,那么在指定时间内,可乐公司就应给予兑奖。

叶桂明强调,“如果规则里一开始就注明‘要自己消费,不能收购人家消费的瓶盖’,那么,收购就不正当。”

☆律师:兑奖超期无碍

对于已错过兑奖日期,南国法援律师赵明堂认为,只要能证明在有效期内兑过奖,且是因为公司拒绝兑换而超期,责任就在于公司,贺凤伏甚至可以要求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不过,贺凤伏说,如果真要打官司,自己担待不起。他称,即使打赢了,届时可能已经到了年底,“天冷了,兑换的饮料也卖不出去了”。

【相关报道】
☆可口可乐中奖易兑奖难

今年5月,北京不少市民反映可口可乐“揭盖赢奖”在不少大超市内出现“中奖容易兑奖难”现象。然而,另有部分网友表示在小商铺却顺利兑换。

网友质疑“瓶子上倒是写着20%的中奖率,可事实上却是0%的兑奖率。” 可口可乐公司回应称,只有公司指定的兑换点才能进行兑换,公司正在增加兑换点的数量。

☆可口可乐不该赖账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是企业的第一准则。或许贺凤伏有着投机嫌疑,但可口可乐却不该赖账。拒不兑奖,或许省下了一二十万,但对可口可乐形象的损害,恐怕在后面再加两个零,都弥补不回来。

可口可乐公司在促销时,并没有宣布附加条件,现在兑奖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可口可乐这么做,已经涉嫌虚假宣传。

作为一家由来重视形象的跨国企业,这么小气这么不厚道,确实有些让人想不到。由此也说明一个道理:诚信从来就不是天生的,没有约束,即使跨国企业也可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