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记者寻到了杨德轩之孙,72岁的杨文学先生,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再次来到亭前。该亭前瞰城区,后枕群山,四周草木茂盛,环境清幽。不过,由于历经66年的风雨,亭子破损严重,只剩下6根石柱,亭顶青瓦部分脱落,椽皮、桁梁和挑梁腐糟朽,亭子内外长满杂草。
杨先生回忆,此亭是祖父杨德轩于1946年所建,是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建,同时兼有让游人休息的作用。亭高约4.5米,为单檐六角攒尖顶,亭顶为木结构,以青瓦为屋面,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是当时登关者的理想憩息之地。新建成时,亭内有石凳、石桌、匾额、碑记等物件,亭后洗心池(今辟为省植物园)。十年浩劫期间,洗心亭遭到严重破坏,匾额、碑记等均被捣毁。
如今,遇上盛世,杨先生希望这个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亭,能被重新整修。贵阳市文物局有关专家说,洗心亭已历时66年,见证了贵阳的发展变化,同时与贵阳的历史名人紧密相连,至今仍保留主体结构,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关阅读
据了解,杨德轩是民国时期贵阳著名的中药实业家。他本为药店学徒,清光绪26年(1900年),与刘辅臣合资开办德昌祥药号,后扩建为贵州第一家中药厂——贵阳德昌祥制药厂,为贵州中药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贵阳晚报记者 曾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