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油、百雀羚、肤美灵、郁美净……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牌国货,因物美价廉,曾一度风靡全国。但随着国外大品牌进入内地市场、流行文化发生转变,“老国货”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变成一个时代的回忆。
不过,“老国货”从未消失。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此类老牌护肤品仍受到不少“国货控”的喜爱。然而,抹着洗发膏、搽着蛤蜊油的简朴时代早已过去,在如今需要五六道工序的精妆时代,老国货是靠着人们的“回忆”艰难存活,还是仍具竞争力?
年轻人爱“老国货”
27岁的张玲在一家通讯公司工作。2个月前,她开始在贵阳各护肤店寻找一款名叫“万紫千红”的润肤脂。
她说,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冬天,妈妈总会拿出一个宝贝,在她开裂的小手上轻轻抹上一层,疼痛不久便会散去。那宝贝叫什么,她却回忆不起了。当她再次在一位同事的皮包里见到这个宝贝时,才知道这是老国货“万紫千红”润肤脂。从那以后,张玲便隔三岔五来到同事推荐的小店,买下了很多“复古”商品。“有些并没有使用,只为了纪念。”
32岁的刘先生,去年在虎门巷开起了自己的国货专卖店。
2010年9月,刘先生的妻子从上海买回几款“老国货”使用后,一堆国外的护肤品就再没动过,放在化妆台上起了灰尘。“我妈妈也喜欢国货护肤品,每到冬天,一定会用雅霜,亲手给我擦脸。”再次见到这些熟悉的东西,刘先生也觉得儿时温暖的感觉又回来了,于是和爱人商量,准备开一家专卖“老国货”的小店。
9月14日的下午,两名女学生来到刘先生的小店。上世纪60年代中期风靡一时的“宫灯”、“咏梅”;70年代盛行的“友谊雪花膏”、“香海百花香水”;80年代流行的“宝宝霜”、“蛤蜊油”……看着货架上数十种老商品,她们有些惊讶,相互嘀咕着。刘拿出“香香”给两人试用,“它们比你们的年纪都大。”当天,两名女同学每人花了100多元买了7件老国货,除了部分自己留用外,也拿出一些送给家人。
贵阳多家“老国货”专卖的经营者告诉记者,他们的老顾客不光有中年妇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80、90后的“国货控”。
“老国货”未消失
还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的百货大楼、紫林商场吗?“老国货”曾在这些商场里有大面柜台,只要花上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当时最流行的化妆品。直到2000年前后,国际大牌纷纷抢滩登陆我国市场,百货商场随之转型,建立各品牌专柜。随着入场费增高,本土化妆品生存日益艰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0多年后,“老国货”小店的出现,让不少中年顾客怀念起了青春年华,年轻人回忆起了童年,可这些厂家是否还存在,“老国货”是否货真价实,也让顾客们产生了不少怀疑。
“我们的货物都是厂家直接发货。”一位经营者说,其实这些厂家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经营形式,在不断研发新国货的同时,老产品也没有退出生产线。“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的超市里,这些“老国货”还是经常能够见到。”
除此之外,记者联系多家老牌国产日化品厂得知,“老国货”日化品普遍价格较低,不少经销商建立实体店有困难,因此大多数经销商开始转战网络,并且收到显著效果。“‘老国货’能生存下去,经销商功不可没,网络也帮了大忙。”一厂家负责人这样说。
重返商场专柜
记者走访贵阳多家商场、超市发现,除百雀羚、雅霜等几家老品牌生产的新系列日化品外,很多“老国货”已经不复存在。但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国外护肤品品牌抢占国内市场多年后,一些新兴的国货又回到商场专柜,与“洋大牌”展开较量。
一位国产化妆品专柜的销售员张女士说,去年,该国产品牌护肤品进入超市后,因效果好、价格适中而受到顾客青睐。“从业绩上看,销售额同比增长了两成以上。”
“国产护肤品这两年确实卖得好,一些国外品牌在竞争中下柜,取而代之的是国产品牌。”一超市负责人介绍,现在国货专柜比洋货专柜少不了多少,国货的中草药、本草养肤理念受到市民喜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来源: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