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州省最后一趟绿皮火车:6131次列车(组图)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州省最后一趟绿皮火车:6131次列车(组图)
发布时间:2012-09-21        浏览次数:1613        返回列表
核心提示:

  咣当咣当,咣当咣当……一列绿皮火车在乌蒙山区穿过高山、溪流、田野、村庄。

  自从1958年贵阳客运段成立,第一列火车驶入贵州后,绿皮车就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跟随它穿山越岭的同时,各自的生活也在随之改变。
 

6131次绿皮列车即将出发
6131次列车即将出发
 

  火车碾过铁轨的声音渐行渐远,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个月后,贵阳开往郑州的绿皮车将退役,这意味着贵州始发开往省外的长途列车将全部褪去“绿皮”。与此同时,省内仅剩下的7趟短途绿皮列车,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A.车厢里的集市 村民背着活鸡活鸭上车

  6131次列车从六盘水发往云南昭通,是贵州不多的绿皮火车之一。它上一次提速,还是32年前。

  8月29日上午9点零8分,6131次从六盘水缓缓开动,前往宣威,行程132公里。换作快车3小时就能跑完,但6131次逢站必停,何时达到下一个站,总是说不准。
 

六盘水到宣威的绿皮火车
车厢内放着赶场买来的家禽
 

  35岁的魏志刚此行准备到乡下去批发洋芋,上车还不等落座,他就使劲推动起车窗来。“啪”一声闷响,车窗划到顶,凉风扑面而来。“自然风比什么都好,空调那东西我们乡下人受不了。”他说。

  列车有十节车厢,其中九节是硬座,第一节车厢虽是硬卧,却已改为乘务员工作车厢。“旅客多是赶场的村民,坐慢车就为图个便宜。”一位乘务员说,从六盘水到宣威的车票才九块钱,好多小站间票价只要三四块钱,在他的印象里6131次从来没卖过卧铺票。

  列车经过的小站大多简陋,月台上没有售票窗口,乘客上车再补票。越来越多的村民挤上车,他们肩挑背扛,或是带着鸡鸭,或是带着洋芋蒜头,车厢里转眼就成了赶集式的场所。

  B.熟悉的陌生人 乘客扛着火腿感谢乘警

  “乌蒙山区钱不多,山多。”列车长肖琳说,6131次沿途要经过数不清的大山和隧道,而且有个奇特景象,可能全国的列车中,只有在6131次上才看得到——那是在临近木嘎车站的途中,沿着几座大山建设的铁轨呈数字“8”的形状。列车开进这个“形状”时,遥遥可见几十公里开外的盘山铁轨,如果前方有多列火车,那么乘客就能看见三趟火车同时在开。“今后的火车大都横空’直来直往’,这种风景不多见了。”肖琳说。
 

贵州绿皮火车列车员打扫车厢卫生
列车员打扫车厢卫生
 

  列车警长赵国祥跟车好几年,在他看来,慢车上的乡亲温情也是另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去年冬天,一个云南宣威的村民在车上冷得发抖,赵国祥就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给他。今年春节前,这位村民抱着一块十几斤重的宣威火腿,专程上车给赵国祥拜年。“我哪里好意思接,赶紧掏钱发给他三个小孩。他死活不要,我就威胁他,孩子不收压岁钱,我就不收火腿,他才收下。”

  赵国祥说,好多旅客他喊不出名字,却都是见脸熟,哪些是爱逃票的“老角子”,哪些是爱惹事的“酒疯子”。特别是爱逃票的,一被逮住就嬉皮笑脸地和他“鬼扯”。“有首歌是怎么唱来着,熟悉的陌生人?”赵国祥说,车厢里很多乘客都是这样,彼此叫不出名字,但彼此又都很熟悉。

  C.流动的群像谱 上学的、看病的、做生意的

  6131次列车往返贵州云南两省,途经六盘水、毕节、宣威三市,半数以上的车站设在沟壑纵横、峦山环抱的乌蒙山区,沿线村镇之间公路欠发达且路况险要,直到现在都没有一辆客车能够完整地从六盘水开到宣威。惟有火车每日早上中午对开,逢站必停。
 

贵州最后一趟绿皮火车
6131次列车即将出发
 

  70岁的杨贵秀从40多岁开始坐6131次,一年有200多天乘这趟火车赶场、回家。逢周二,杨贵秀就要从罗盘地站坐火车到树舍站赶场,把批发来的蔬菜背到六盘水卖。“以前没得火车,地里的庄稼运不出去,一年到头自家种什么就吃什么。火车开了以后,才吃到别人种的菜,后来又慢慢跟着村里人学做生意。来回一趟赚个十多二十块钱。靠这火车,娃娃都养大成家了。”杨贵秀说。

  在杨贵秀的左右,倚站着的都是买卖土豆、包谷、苹果、梨子的农民。来自威宁龙场镇的张发顺这一趟就背了几十斤梨要到六盘水去卖。有个卖土鸡的农民,一星期往城里跑几趟,十多只鸡一转手,就要赚一百元。

  六盘水车务段乘务车间党支部书记吴勇统计过,6131次每天往返运载2000多名乘客,一半以上乘客都来自小站附近的村庄,除了做小本生意的,还有背书包上学的、拿文件上班的,也有到县城看病看电影或是买生日蛋糕的。




来源: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