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家公园省”的规划定位,在评审会上再次得到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的确认,也赢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应当说,贵州“公园省”的定位,并非此次规划的发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贵州就有此提法。只是当时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省的层面,停留在宣传层面。如何理解“公园省”的含义?怎样打造“公园省”?在贵州只有一些零星的分析和议论,并未真正破题。
此次规划,回应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定位要求,明确提出了“国家公园省”的规划目标定位,并明确了“国家公园省”的三重含义,即贵州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是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是风情;贵州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是国家级的公园省;体现全域化旅游理念,全省就是一个大景区,就是一个国家大公园。六个方面的内涵支撑,包括贵州是生态涵养地,也是山水大观省,少数民族的文化千岛省,全国最佳的首选避暑养生地和国民休闲地,以及国家度假省。这就为我们理解“公园省”提供了一个范本。
值得称道的还在于,规划就怎样打造“国家公园省”提出了一揽子方案。包括提出的“国家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定位、“全域统筹、四化融合、圈层保护、快进慢游”四大创新模式、立体旅游交通新格局、“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和八个枢纽节点”的空间布局等,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提出的项目化、实物化、落地化为支撑的规划原则,编制的招商项目库所体现的项目可招商、可对接、可调控、可考评要求等特点,既回应了人们对贵州发展旅游业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可能产生的矛盾的担心,也使得“国家公园省”目标路线变得清晰可见。
可以说,规划为贵州旅游绘就了“国家公园省”的宏伟的蓝图,也为“国家公园省”的实现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无疑让人振奋。但其最终实现,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包括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包括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帮助,更有赖于旅游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响应。唯有市场、企业和政府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贵州“国家公园省”的目标定位才会最终落地。
( ⊙作者系贵大经济学教授 张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