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子放倒6名鬼子
1917年2月,匡德明生于江苏常州孟河九圩寨。上世纪四十年代,匡德明来到贵阳谋生,在贵阳中植油料厂当押运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新38师在贵阳征兵,匡德明怀着一腔报国热情报了名,被编入孙立人的新38师机械化学生队。随后,他又被送到昆明,并从昆明乘坐美国的运输机到印度兰姆伽受训,之后留在指挥部。
在密支那战役中,他任通讯员,部队发给他一辆摩托车和一支冲锋枪,另有几枚手榴弹。此后,他便开始在指挥部和各部队驻地之间穿梭,送各种情报和文件。
一天,他从外面送情报返回指挥部,途中突然发现前面数百米远处有6个日本散兵,他们正向匡德明的方向走来。见状,匡立即取下冲锋枪,隐蔽起来。待这6名日本鬼子距他只有20米左右时,匡德明朝着这一队日本鬼子就是一梭子,6名鬼子应声倒地。岂料一名鬼子还未死,向他扔出了一枚手榴弹。手榴弹炸响了,匡德明的小腹处受伤(至今还有伤痕),他忍着疼痛,向扔手榴弹的伤兵又扫出了一梭子……
一门技艺走天下
匡德明受伤后,被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出院后,他与部队留守。不久,他离开部队,到了印度西岸的孟买谋生。
日本投降后,匡德明辗转通过香港回到上海。上海解放1个月,他回到老家江苏,在无锡当过警察,后又被安排到居委会等待工作。不久,他便随一位朋友学习碳精画。学成后,他凭借这门手艺先后到过南京、合肥、成都等地闯荡。最终,1958年,匡德明来到安顺,进入新成立的安顺工艺美术厂工作,后来又改制成电镀拉丝厂,1985年8月从电镀拉丝厂退休。
到安顺不久,他与爱人张群结了婚。但他们没有育有子女。20年前,妻子张群去世。因工厂倒闭,这些年来,老人只能靠政府发给的低保生活,一直住在自强路49号一栋简陋的木屋中,没有人照顾。
因为匡德明很少提及往事,所以鲜有人知道他还有一段浴血杀敌的历史。
志愿者将他送进养老院
8月22日,由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发起、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提供全力支持的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在贵阳启动。
从本报上知道这项活动可帮助抗战老兵们解决诸如住房、赡养问题等实际困难后,已96岁高龄的匡德明老人拨通了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负责人李建华的电话。
经过调查确认匡德明老人的情况后,9月3日,志愿者们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以慰问团的名义为老人送上了一面写有“抗战英雄中华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的锦旗。看到自己近70年前的一段历史得到了肯定,老人欣慰地笑了。
悉知老人无人照料的具体情况后,9月3日当天,志愿者们还将匡德明老人送到了安顺安老院养老,并为老人缴纳了3个月的共计3600元的生活、护理及食宿费用。
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3个月后,他们会再次给老人续交相关费用,让这位抗日英雄在这里安度他的晚年。
⊙贵州都市报首席记者 徐荣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