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银并不是个案,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会议后,丹寨县加紧了奔小康的步伐,全县处于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淘金的他们,对家乡的变化兴趣盎然。据丹寨县委预计,今年底全县在外务工的5万劳动力,起码有5000人将回乡谋生。
安置房的吸引力
十八大后,当地县委政府提出“城中城,园中园”的丹寨县城市和工业园区规划,开始对扶贫生态移民安置进行控制性规划,计划建设占地面积1172.1亩,安置3160户近14700人的安置房区。
“其实对我们来说,工业发展是一方面,吸引我们返乡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安置房。”王光银说,在浙江打工时,他的工资1个月不到3000元,在沿海地区买房几乎不可能,“我们回来在乡里买的二层小楼有180平米,除去政府补贴,自己只用了差不多1万元。”
除去买房的钱,王光银把10年打工的积蓄全部花了出去,20多万元置办了自己的作坊,还买了辆越野车代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王光银说“有了这么好的政策帮助,加上十八大的支持,我更有信心达到小康了。”
李付敏和王光银一样在浙江打工,知道县里的安置房政策后,和老公一起回到了家乡,在县城花了4.5万元买了一间50平方米的安置房,夫妻两人和父母孩子团聚,其乐融融。
“这样的政策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好了。”李付敏高兴的介绍,“我们在县里买房后,每年还能返还我们5%的钱,20年后,房子就相当于免费给我们的了。而且在家乡的工资和浙江差不多,但生活费却能减少差不多一半,我们当然都要回来了。”在李付敏供职的九鼎车辆有限公司,近一半的员工都是返乡务工人员,他们中大部分都受到了安置房的诱惑。
工业化的雄心
李付敏和王光银所说的安置房,是丹寨县委政府为了配套当地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金钟经济开发区而准备的。在丹寨,基本上随处都可见建筑塔吊,塔吊下,有数以百计的工业厂房正在建设,为有千年祭奠蚩尤祖先传统的丹寨地区注入新活力。
十八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到了各基层组织手中,丹寨县开始重点检查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项目进度情况和政策到位情况。对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指标,一抓到底,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对准备开工或已经开工的项目,倒排工期,促成投产达效。
如此背景下,整个丹寨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再次提升,并提出2018年实现小康社会指标。为了经济开发区内企业提供劳动力的有力支撑,丹寨县凡是在当地企业签订3年以上的工人,每户都有资格购买安置房或租用廉租房,实现园区企业直接就业,使搬迁住户转变为产业工人。
在这个工业园区,引进了一批诸如清华启迪科技园等国际先进电子、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企业,到2018年,将实现300亿元的产值,彻底让丹寨摆脱贫困的制约。
⊙贵州都市报记者 肖渝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