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湖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324国道),从上林至马山二级公路到西燕,再沿西燕至大龙湖旅游公路可达,距首府南宁市160千米。大龙湖是人工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属喀斯特溶岩地貌高山平湖型自然风景旅游区。

南宁上林大龙湖
第一厅高旷雄伟,洞顶悬石参差,景物盘根错节,俯仰皆是。左边为“仙女飞天,”右边为“雄鹰迎客”。
第二厅为“动物世界”,其钟乳石形似狗、蛙、龟、蛇等。
在第四厅里,天窗高悬,在日光的照射下、洞顶、洞底呈现出美丽的“石笋丛生”、“玉桂齐天”、“大鸟腾飞”、“金龙戏水”等景观。洞内还有“钟乳石林”、“万年神龟”、“大象饮水”、“七仙女晒裙”、“六十大罗汉”、“雄师相斗”、“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点兵台”等多组景观。在洞外还有“姜太公山”、“灯笼山”和“鲤鱼山”3座山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姜太公钓鱼图”。
大龙湖景区以其秀美景色,被游人称为“中国的下龙湾”。景区开放后,先后完善了机动船、豪华游船等交通游览设施,游客可乘船游览秀美的湖色风光。
作者: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政府办公室

大龙湖畔的活雷锋石兰松
木船载着学生,悠悠朝着泛起粼粼微波的大龙湖心驶去。清脆的鸟鸣声,湖水拍打岸边的潮水声,伴随着木船轻轻划动。
撑桨的男子,是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老师石兰松。1985年9月以来,他每天要这样重复来回摆渡4次,25年如一日地扮演着老师、船夫、父母的角色,忍耐着寂寞与贫穷,用青春、汗水和真情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条上学路。
温馨:每天木船摆渡 25年接送学生
3月3日,记者驱车从上林县城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来到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小学。一间5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坐着一、二年级的学生。石兰松站在讲台上,身材削瘦,衬衫粘满白色的粉笔灰。
教室右侧是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摆设着课桌椅,十分简陋。课余时间,石兰松就在这里备课。这间平房门前的沙土上还设有一张水泥乒乓球桌,显出与周边民房的不同,这才让人看出学校的样子。
下午5时30分,放学了。家住刁望庄、北乐庄等村屯的11名学生自行回家,石兰松则带着内泽屯的4名学生来到大龙湖边。小心翼翼地将学生一一扶上小木船后,他解开缆绳,走上船头拿起船桨。
木船悠悠朝着有60多米深的大龙湖心驶去。沐浴着夕阳,吹着风,听着鸟鸣声,师生们在对视时的莞尔一笑,构成了大龙湖上一幅温馨的画面。
绕过一座大山,木船到达内泽屯,整个过程用了近20分钟。
这样的场景,石兰松每天要在大龙湖上重复4次,演绎了25个春秋。
无私:砍树制成木船 工资垫付学费
1985年,石兰松20岁,高考时2分之差落榜,回到西燕中学补习。由于内泽屯小学老师病重,西燕镇领导决定将内泽屯小学与刁望小学合并,动员他回去当代课教师。
内泽屯和刁望屯隔着一座山,山上都是悬崖峭壁,两屯之间靠摆渡通行。交通不便加上家境贫困,部分学生只好辍学在家。
石兰松的家也在内泽屯。他砍掉家里种来建房子的几棵大椿树,做成了一艘村里最大的木船后,挨门逐户给学生和家长做回校动员工作,承诺“只要有我石兰松在,孩子们就会平安回来”。
当时,代课教师每月工资仅36元.虽然家里还有四个弟妹要读书,石兰松仍从工资里,拿出部分钱来帮学生垫付学费。经过动员,学生陆续返回学校。
这25年来究竟给学生垫付了多少学费,石兰松已经记不起来了。
热心:对学生亲如父 勇救人传美名
从内泽屯到刁望庄,木船是顺水行驶的。为了安全,石兰松将内泽屯的12名学生分成两批接送。
刁望屯村民石家泉的家就在学校旁,石兰松是他家的常客。不过,石兰松每次来不是给学生烘干衣鞋,就是给学生煮面条。最让石家泉感动的是,有一次,学生梁宏翔在上课时肚子痛得直在地上打滚,石兰松背起他,划着木船直奔三里外的诊所,“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此外,石兰松乐于助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1997年5月25日,该县镇圩乡某中学17名学生到大龙湖游玩,在湖中央不慎翻船落水,大喊“救命”。石兰松划船载着5岁的儿子外出路过。他忙把儿子放到岸边,拼命划船来到事发处,跳进湖里救人。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17名落水学生被成功救起。
石兰松总共在大龙湖救起了20多个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救人英雄”。石兰松却认为,“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尽自己能力去帮助”。
弟弟西装革履,自己穿的廉价解放鞋露出了脚趾头。结婚5年,邻居都建了高楼,他们仍挤居在平房里……石兰松心动了。
然而,湖边学生晃动的身影映入眼帘。石兰松犹豫了很久,最终用手抹抹眼角,走向湖边。劝说不成,石兰军收拾行李离去。
妻子童绍玉却向石兰松摊了牌: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就离婚。这话犹如晴天霹雳,那个晚上,当着全家人的面,石兰松抱头痛哭。
“他对这份工作很执著,老是折腾会带来压力,倒不如全力以赴地支持他,让他把工作搞得更出色。”见石兰松如此“执迷不悟”,童绍玉心软了。
心愿:25年桃李满园 只盼有艘铁船
刁望小学原是一座瓦房,两间教室里总共有6个年级50多名学生,但教师只有石兰松和另一名女老师。四至六年级被分在同一个班里,由石兰松负责教学。每堂课40多分钟,石兰松用“复式”教学方法,先给一个年级上10多分钟的课,布置好作业后,再上其他年级的课程。每天,他都忙得像陀螺。
尽管教学条件艰苦,石兰松的教学水平却在全镇名列前茅,还曾被评为“八桂乡村优秀教师”。他写的《谈小学低年级识字课堂教学》等论文,多次获得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等部门授予的各种殊荣。在石兰松家,各种荣誉证书堆成了小山。
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内泽屯村民陈桂南和他7岁的儿子陈玉,父子俩都点头叫石兰松”老师“。原来,陈桂南也曾是石兰松的学生。内泽屯主任陈志权说,两代都是石兰松学生的人,村里还有很多。
25年,一批又一批孩子在石兰松的培养下走出了大山,而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诺言:“只要大山里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做好摆渡人的活儿,我离不开这里!” 在我们采访结束即将离开时,石兰松突然跑上前,不好意思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他今年已经45岁了,渐渐老了。他希望能拥有一艘铁船,一艘在风雨中不再摇摇晃晃、保证学生安全的铁船。
作者: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记者 潘国武/文 刘增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