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山区,地处滇黔通道的要冲,是一个布依、苗、黎、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饱受滇、黔军阀纷争的蹂躏以及当地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曾多次自发地武装起来,进行抗兵、抗粮、抗捐斗争,形成了陆瑞光、王仲芳等大小若干支地方武装,割据镇宁、紫云、关岭、安顺、贞丰、王母(今望谟)交界处的大片区域。其中陆瑞光拥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活动于镇宁、紫云、关岭边沿地区,控制六马、沙子沟等地方圆数十里的地盘,成为镇宁、关岭、紫云等县地方政府奈何不了的一方强豪。

陆瑞光,布依族,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1929年4月,率领关岭、紫云、镇宁三县边区农民1000余人,进行武装抗暴斗争,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誉为“四大天王”之一。
八旬老人捐献40件红军文物
将在今年建成的陆瑞光纪念馆展出
组织学生迎红军
昨天,记者在镇宁自治县文管所见到了这批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物。
这批文物共有40件,分别是:铜质墨盒2件、铜质手提炉1件、民国银元2件、清代光绪银币15件、英币16件、光绪元宝1件、英币银元3件。由于时代久远,墨盒和手提炉上,已是锈迹斑斑,变成了黑色。
周元志先生捐献的红军长征文物
镇宁自治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这40件文物是江龙镇二村83岁的周元志老先生捐献出来的。
1935年4月12日,红军一、三、五团由惠水、广顺一线南下,分三路进入安顺境内。途经紫云、西秀、镇宁三县区400余村寨,历时7天。
那个时候,周元志只有5岁,他的父亲周文斋在江龙街上经营着一家杂货铺。红军进入安顺境内前,国民党当局四处宣传,不许私通“共匪”。然而当红军部队到达江龙地界后,周文斋老人却组织了一些学生,将红军迎进了江龙镇。
红军进入江龙并驻扎下后,便有红军战士来到周文斋开的杂货铺购买了大量笔墨纸张,用于书写宣传标语等。
红军送给他礼物
红军当时购买物品时付给周文斋的钱,即是上述银元等。当时,周文斋卖给红军的商品,全部是按照在安顺进货时的进价,未赚取红军一分钱。
在江龙短暂停留期间,由于有了一些交往,红军还送给了开明的周文斋两个铜质墨盒、一个暖手用的铜质手炉。
在江龙期间,其中的一支红军部队驻扎在江龙大庙(现为粮管所仓库)。当时,庙里住着一位名叫昌元的老和尚和另外两个小和尚。红军进入寺庙后,首长下令,不允许进入寺庙里面。当天,老和尚与小和尚还烧了许多茶水,给红军战士们喝。当天夜深后,老和尚在寺庙的院子里看到了这样一幕:红军战士们一个紧挨一个,躺在院子里熟睡。
次日一早,红军战士悄悄离开了寺庙。深受感动的昌元老和尚立即写下一首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形:
衣作盖被脚当枕,一声令起雀无声。
如此纪律谁能比,正是红军到红城。
红军离开江龙后,要通过布依豪杰陆瑞光控制的六马一带。4月16日,经过做思想工作,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结盟并签下了“反蒋协定”,最终,红军部队顺利经过了六马。
文物捐给纪念馆
红军离开贵州境内后不久,国民党当局开始下令清查“遗匪”。周文斋因为欢迎过红军,被关押起来。幸运的是,被抓前,他已将红军购物的银元等以及赠送他的墨盒、手炉全部藏了起来。
被关押一段时间后,周文斋的亲友凑了300块银元,将他保了出来。
而在一年零八个月后,即1936年12月26日,陆瑞光也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并于次年初春在贵阳八角岩被枪杀。
解放后,周文斋才向儿子周元志提起了红军赠送他墨盒、手炉一事。多年前,周文斋老人去世前,将这些文物交给了周元志珍藏。
周元志今年已经83岁,他的几个孩子早已有了家业,他正过着幸福的晚年。
今年年初,听说镇宁将建“陆瑞光纪念馆”后,周元志便决定将这批文物捐献给纪念馆。得知周元志先生的这一心愿后,1月18日,镇宁自治县相关部门来到江龙镇,专门举行了一次“周元志先生捐赠红军长征文物仪式”,接受了这批文物。
据了解,陆瑞光纪念馆将于近期动工,于今年9月份以前建成。届时,周元志先生捐赠的这40件红军文物将在纪念馆中展出。
相关阅读: 贵州镇宁布依豪杰陆瑞光的传奇人生(图)
⊙贵州都市报首席记者 徐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