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溪社区记者 陈吉莉
这家“国营理发店”有50平米大小,坐落在繁华的民主路和将军路交汇口,陈旧的门面装修和“国营”二字,让它透着一股上世纪的味道。因为至今为止,它已经走过55个年头了。
街道上的“古董”理发店
“国营理发店”是1958年正式开业的,一直隶属花溪影视服务公司。由于门脸小,在繁华的民主路上并不那么显眼,要真的走进去,才能感受到它特有的怀旧风格。开业55年来,理发店只有1997年因为房子快要垮时,才做的一次外观修缮。用老顾客彭先生的话说,“这里除了价格,什么都没变。”
李姐正在用胡刷给客人修面。
如今,店里有4名女性理发师,她们每天都穿着白色的制服,让人感觉时间回到了上个世纪。进入店面,白色的墙面,紧挨门口的木制收银柜上放着一把古董算盘,所有的柜子和休息椅都是粉色的。由于时间太久,油漆都已脱落,露出里面的木屑。
在理发店里,七把白色的铸铁理发椅最引人注目,每把椅子重达100多公斤,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在椅子前面的桌子上放着老式剃头刀、胡刷、推子、电吹风等各种理发用具,用来磨剃刀的备刀布陪伴了这个老店半个世纪,已经残缺磨损了很多。店里找不到其他现代化的理发设备,也听不到任何音乐,看不到电脑……
“我们经营的就是特色,大家都是冲着我们的怀旧风才来的。引进先进的理发设备或者别的,对我们来说反倒不好了。”谭姐解释说,“记账结账我们也都用算盘,习惯了,用电脑还没这个顺手。”
鼎盛时期排着长队理发
2005年,以前的理发店老板退休了,谭姐便带着公司另外3名员工接管了这家老店。目前,三人的工资以及店里的开销都由店里的生意来决定。为了节省开支,4位理发师傅既是理发师也是杂工。
“老古董”火吹风,不用发胶就能给头发定型。
土生土长在花溪的王老伯是“国营理发店”老熟客,回想理发店生意鼎盛时期,他还清楚记得自己的排队经历。王老伯回忆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店生意可火了。那个年代,也有私人理发店,但寥寥可数,生意也干不过国营理发店。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去得再早都得排队,赶着理发的人太多了。运气不好的话,得从早上等到中午。也就是九十年代后,生意才大不如从前。”
而顾客彭先生只希望这个店能长久的经营下去。“我都习惯了这里,这种传统的手艺和氛围都很好,理发特别快,不像美发店慢吞吞、闹哄哄,特别是外面没有修面的技术,很不方便。”
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近日由于天气好转,店里来了很多顾客。大多数客人轻车熟路地坐到认识的师傅的椅子上,开始享受理发过程。直到下午6点,店里的客人才渐渐散去,4个理发师总算有了空闲时间,这才跟记者聊起来。
“今天都不算最好的,只能说是一般,最忙的时候我们一直从早上8点30忙到下午6点,中午饭都得不到吃。”谭姐说,因为店里收费在10到12元,价格便宜,而且理发速度快,技艺娴熟,有不少老顾客光顾。
“这周边的中老年人,包括有些小孩子,都是我们店里的忠实顾客。”一旁的刘姐补充到。
谈到理发店以后的命运,谭姐指着店里一把坏了的铁椅说,“店里的东西都没有更新,用坏一样,就少一样了。我还有3年退休,到时候就不做了。”
谭姐说,目前为止,公司还没有想过要收回理发店。公司实行的是三年一个承包期限,只要有员工愿意承包来做,公司都会继续把老店保留下去。“如果有一天没有员工愿意承包这个店了,这个店也就只能消失了。”
贵州都市报 实习记者.陈吉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