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蚂蚁连锁店

  • 联系人:杨先生
  • 电话:0851-85760310
  • 邮件:445952832@qq.com
  • 手机:18083628879
  • 传真:0851-857603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贵州未来10年将会有更多干旱天气
新闻分类
新闻频道
贵州未来10年将会有更多干旱天气
发布时间:2014-03-04        浏览次数:875        返回列表

          2013年11月中旬,因为今年夏旱带来的影响,贵阳市花溪水库“见底”,贵阳南部城区居民家中停水数日,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努力,积极调水支援恢复供水。据省气象部门统计,今年我省经历了大面积的、长达83天的夏旱。根据数据分析,贵州未来10年左右将处于旱涝交替频发期,之后至21世纪40年代中期将处于少雨阶段,可能会导致干旱频发。在夏旱常态化的背景下,贵州如何适应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降雨量分布不均,喀斯特地貌不易蓄水

未来 10年贵州更多干旱

10年来:夏季温度越来越高
降水越来越少



          背景资料

    1、喀斯特地形地表无法贮水

    贵州地处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干旱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2009~2010年的夏秋连旱叠加冬春干旱、2011年的夏秋连旱和2013年的夏旱,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巨大。

 

贵州省夏旱分区图
贵州省夏旱分区图

 

    贵州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季风活动不稳定,导致降雨量在月、季分布不均匀,并有较大的年际波动;二是蓄水保水的能力差,贵州地貌土壤少、土层浅、裸岩多,加上喀斯特地形渗水结构,导致地表无法贮存水分。

    2、夏旱东部是重灾区

    根据1971~2000年平均夏旱总日数分布来看,贵州夏旱有东部多西部少和自西南向东北递增的分布特点。我省重旱区主要在铜仁市、黔东南州和遵义市南部;中旱区主要在黔

    南和遵义两州市的大部、毕节和安顺两市的东北部以及贵阳市;轻旱区主要在毕节和安顺两市的大部、黔南州的西南部;基本无旱或轻微旱区在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市南部和安顺市西南部。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干旱典型年是2013年、2011年、2006年。今年6月10日就进入夏旱期,是10年来干旱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夏旱总日数达83天)的一次。从地区分布看,2013年和2011年夏旱均为全省性大旱,2013年特旱面积更大些,2006年重旱区主要在北部地区。

    从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省夏季温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世纪60年代初期温度较高,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温度较低,80年代温度较高,90年代温度偏低,21世纪

    初温度处于上升期,2013年的平均24.8℃为历史最高值。

    省气候中心气象专家许丹介绍,今年夏天,全省降雨量为338.3毫米,比常年同期相比,平均偏少了39.9%。统计表明:贵州夏季降水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波动较大,80年代处于降水偏少期,90年代处于降水偏多期,21世纪来的13年降水处于偏少期,2013年339毫米和2011年253.8毫米仅次于1972年283.6毫米,排历史第二和第三位。

    根据数据分析,贵州近年来干旱频繁发生,且未来10年左右将处于旱涝交替频发期,之后至21世纪40年代中期将处于少雨阶段,可能会导致干旱频发。在这样的气候趋势下,夏旱发生频次增加、影响范围扩大、开始时间偏早和持续时间延长,从影响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业、牧业、工业、城市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适应和应对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强应对。

     应对干旱:气象局长提“向以色列学习”

    对于如何治旱,谈到如何适应和应对干旱,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开出一剂良方——“向以色列学习”。

    赵广忠说,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且雨热不同季。但是由于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管道引水,形成网络;二是咸水淡化,多方集水,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三是电脑微灌,系统控制;四是严格管理,循环利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100毫米以上,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自然气候条件较以色列好得多。未来,贵州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立体气候特点,开展差别化生产,以应对干旱变化的试验为示范,积极引导现代农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趋利避害,贵州农业就会发展成为中国的“厨房”。


    石开银         贵州都市报     记者           赵晓娅